来源:环球网
2025年6月30日,由中国公共外交协会、环球网、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澳门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共同主办的第四期全球名校“Z世代”青年连线活动成功举办。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留学生Nashwa Ahmed(华小文)指出,人工智能不应被视为教师的替代者,而应成为提升教育质量、实现个性化学习的有力工具。她呼吁人们理性看待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发挥技术优势,引导学生走向更具创造力与合作意识的学习之路。
发言全文如下:
我在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方向为教育科技,尤其关注中国教育领域在技术背景下的发展。今天我想围绕“科技如何推动教育发展”这一话题,分享我的一些思考。
关于人工智能,很多人担心它会取代人类、压缩就业机会。但在我看来,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更像是一种“工具”,它的本质是帮助人类提升学习效率,扩展教育的边界。正如相机的诞生没有让画家失业,反而催生了数字艺术和电影等新领域,AI的引入将为教育打开全新的维度。
数据显示,从2019年到2022年,AI在教育中的应用场景显著增加,覆盖了学生支持、评估体系、教学过程等多个方面。这表明,教育方式正在转型,不再仅通过考试来评估学习成果,而更重视知识应用与社会价值的结合,比如参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全球倡议等相关议题。
与此同时,我们要意识到,教育不能以统一标准来衡量所有学生。人类的神经结构存在多样性,我们可以大致分为“神经典型”和“神经多样”两类。每种类型的人都有着丰富的个性,我们需要区分学生之间的差异,为每位学生量身打造最合适的教育体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路径上发光。
技术的演进在不断为教育赋能。就在几年之前,线上教学仍停留在视频通话阶段,如今像ClassIn这样的平台,已实现了多样化的互动教学功能。前沿的脑电波传感器技术还可用来识别学生的专注度、创造力水平,甚至结合虚拟现实(VR)技术,为学生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目前,VR技术已可实现视觉与触觉的双重模拟,未来更有望通过脑电波控制交互,实现更自然的人机融合。
实际上,AI已被运用到基层教育中。以芬兰为例,当地小学、中学乃至高中阶段的课程中,已经普遍引入AI教育,学生从小就接触并参与人工智能项目,在高中阶段更以AI为工具,参与全球气候等实际问题的解决。这正体现了教育的终极目的:不仅是就业,更是改变世界。
当然,技术的使用存在风险。许多社交媒体平台通过算法设计制造“上瘾”,让用户沉溺其中,导致“脑腐化”现象出现,其表现包括注意力涣散、对复杂内容失去耐心、渴望即时反馈等。解决方法不是封杀技术,而是开发让人“正向上瘾”的优质内容,比如语言学习应用多邻国,通过“游戏化”让人乐在其中,从而实现“为学习上瘾”。
总结来看,教育技术的应用应该遵循以下几个方向:支持个性化学习路径,激发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促进协作与责任意识,同时保障技术使用的伦理规范。正如曼德拉所言:“教育是改变世界最有力的武器。”教师如同医生,他们需要技术支持,不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而是因为科技让他们更高效、更精准地服务每一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