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微讯江苏
7月4日,在新疆伊犁尼勒克县喀拉苏乡的天山冰川融水水域现场看到,一排排生态网箱在碧波中若隐若现,这里养出的三文鱼正通过冷链物流发往全国乃至海外。“我们依托新疆优质的冷水资源,使用大水面生态环保网箱养殖模式,年产能已达12000吨。”新疆天蕴有机农业有限公司行政部经理洪永刚站在养殖区旁,望着水中游动的三文鱼介绍道。在江苏援伊・常州(武进)工作组的帮助支持下,该公司已建成从苗种繁育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产品不仅覆盖国内一、二线城市,还远销马来西亚、新加坡等8个国家和地区,我国香港、澳门市场也有稳定供应。
让洪永刚格外自豪的是,企业发展的同时,还带动了当地农牧民的转型。在加工厂的流水线上,曾经的牧民们熟练地分拣、包装三文鱼。“目前天蕴全系带动就业超过800人,其中60%是本地群众。”他回忆道,这些员工过去多以农耕或放牧为生,收入有限,如今通过企业引导成为渔业产业工人。“一线工人全额工资能达到6000多元,还能享受五险一金,工作满一年有福利住房,后期产权归个人,购房还有15万到30万元的补贴。”
生态养殖是企业发展的底线。“我们采用底部锥形结构网箱,配合水下勤务机器人回收粪便和剩余饵料,每年还放流30万尾鲢鳙、草鱼净化水体。”洪永刚指着水质监测设备说,养鱼11年来上下游水质始终保持优良,这得益于一整套环保措施,“环保部门能实时调取监测数据,确保水资源不受影响”。
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江苏援伊・常州(武进)工作组的鼎力支持。“工作组不仅每年提供产业引导资金,2024年6月还投资1500万元建成了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园综合楼。”江苏援伊・常州(武进)工作组邢成渊介绍,这座人才公寓总建筑面积5241.81平方米,有86套精装修公寓,涵盖职工宿舍、高管套间和无障碍居室。“一楼的厨房餐厅能满足日常需求,五楼的展示区还能让游客、客户现场品尝三文鱼,既解决了员工住宿,又成了产业展示窗口。”
在产业升级上,工作组的帮扶更显精准。“工作组经常关心企业困难,帮我们联系科研院所,在人才引进上给了大力支持。”洪永刚说,正是这种支持让企业有底气推进精深加工。“目前正研发三文鱼油针剂等保健产品,还与以色列威斯曼研究院合作,这些都离不开工作组搭建的资源对接桥梁。”如今,企业已拥有60余项专利,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天蕴”等品牌成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从天山脚下的网箱到国际市场的餐桌,从牧民到产业工人,新疆三文鱼产业的崛起见证了援疆力量的深度融入。“我们以产业融合模式推进人才集聚、产业升级与生态优化,助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邢成渊说,这正是江苏援伊工作的初心所在。而洪永刚则期待着,未来有更多三文鱼从这片冰川融水中跃出,带着新疆的味道和江苏的温度,游向更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