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茂名发布
连续九场非遗展演场场爆满,茂南洪拳的刚、电白鳌鱼舞的灵、高州木偶戏的趣……每一场都让市民们沉浸式感受到非遗魅力。昨晚,由茂名市油城老年大学联合茂名市创文巩卫办、茂名市文化馆、中共茂南区委宣传部、中共信宜市委宣传部主办的“茂名非遗半小时·第十场”在市文化广场大舞台如约而至。本次活动带领观众走进省级非遗——信宜竹编的奇妙世界,在竹编的经纬交错中,感受非遗传承人的匠心坚守,触摸那段绵延百年的岁月温度。
活动现场。信宜竹编传承悠久
信宜市属“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这里林木竹藤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竹子的种植面积达4万多公顷。广袤的竹林,不仅为大地增添了一抹翠绿,更为竹器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促进了竹器加工工业的蓬勃发展。信宜的竹编有着悠久的历史,编织工场星罗棋布,以怀乡竹编尤为特色。据《信宜县志》记载,信宜的竹器编织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早在清代已有竹编加工业,产品主要是各种生活用具。民国时期,各圩镇均有竹木编织品店铺,以经营米筛、簸箕、谷箩、粪箕、鸡鸭笼、竹篮等日常用品及家具为主。2013年,信宜竹编被列入第五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信宜竹编从原来主要用于生产农具,发展到如今种类繁多。有花蓝、银箩、花碟、面包篮、包萝、书箱、圆箩、蛋兜等类共100多个系列,10000多个品种。这些竹编制品不仅实用,而且美观大方,每一件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和智慧。在发展过程中,信宜竹编也和其它传统手工技艺一样,受到工业化进程的威胁,生存堪忧。为使竹编技艺能够得到持续发展,信宜市委、市政府、竹编行业协会等通过开办竹编技艺培训班、开发新产品、开拓市场等多种方式,增强竹编工艺的生命力,并开发出竹藤、竹木、竹芒、铁混合编织工艺,产品远销海外,深受外商欢迎。
现场展示竹编技艺
当晚,信宜市竹编行业协会会长陈盛勇登台倾情讲述传承背后的匠心故事,并呼吁市民朋友参与宣传竹编文化,以传统手艺传承工匠精神。
活动还现场邀请十组观众上台,在信宜竹编的市级、县级传承人的指导下,体验竹编技艺,亲手触摸竹篾的温润肌理,完成一件独一无二的竹编小物,“沉浸式”了解竹编过程,饱览非遗风采。
市民体验竹编的乐趣。竹编+歌舞
解锁非遗年轻化表达
当《竹编姑娘》的旋律响起,灵动舞姿缠绕竹编技艺,歌声编织山民与自然的共生故事,在光影交错中感受“竹篾为笔,生活为墨”的东方诗意,解锁非遗的年轻化表达。
舞蹈《竹编姑娘》。
洪拳表演。醒狮表演。台上竹编技艺与歌舞完美融合,台下观众跃跃欲试,不少市民模仿着歌舞演员的动作跳起舞来,甚至产生“试一试”的想法。“竹编+歌舞的形式很有趣,而且也能帮助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我准备把这个形式融入日常舞蹈教学中,让我的青少年学生从中了解信宜竹编,爱上非遗文化。”青少年舞蹈培训机构的林宜宣老师说道。
非遗表演获得观众热烈掌声。有奖问答气氛热烈
为了提高市民对我市非遗文化的认识度,鼓励市民主动担任特色文化的宣传者、传承者,当晚,活动特意准备了精美礼品,通过有奖问答环节派送给市民。
市民踊跃回答问题。配狮与市民互动。随着主持人的提问落下,现场热情瞬间被点燃,观众们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回答问题,每当有观众答对问题时,都会赢得一份精美的礼品,让观众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了更多关于信宜竹编和文明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