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是一种常见皮肤病,俗称“青春痘”,因常见于青春期,被人们称为“青春印记”。作为一种高发的皮肤疾病,痤疮困扰着全球数亿人,不仅影响容貌,更可能带来心理负担。正确认识痤疮,科学管理,是战“痘”胜利的第一步。
一、痤疮的发病现状及特点
痤疮是一种发生在面部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有发病率高、年龄跨度大、影响深远等特点。
高发病率:根据《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9修订版)的数据,超过95%的人会有痤疮发生。
年龄跨度大:痤疮常见于青春期(15~30岁多见),但25岁以上的成人痤疮(尤其是女性)比例显著上升,超过40%。
影响深远:痤疮易遗留色素沉着、红斑,甚至永久性瘢痕(痘坑、痘疤),严重影响外貌。研究显示,痤疮患者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社交回避等心理问题,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二、痤疮有多种类型
痤疮的表现形式多样,根据严重程度、临床表现和病因可分为多种类型。临床上主要分为非炎症性皮损和炎症性皮损。
1.非炎症性皮损(粉刺):
白头粉刺:毛囊口闭合,皮脂堆积形成肤色或白色的小凸起,触摸有颗粒感。
黑头粉刺:毛囊口未完全闭合,皮脂被氧化变黑,表现为中央有黑点的毛孔扩大。
2.炎症性皮损:
丘疹:小而红的凸起,触痛,是炎症的早期表现。
脓疱:丘疹顶端出现白色或黄色的脓液,即俗称的“脓包”。
结节:位于皮肤深层,较大(通常>5mm)、硬、疼痛明显的实质性皮疹。
囊肿:深部炎症导致组织破坏,易遗留瘢痕。
瘢痕:凹陷性瘢痕(痘坑)、增生性瘢痕。
根据严重程度,痤疮又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此外,临床上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痤疮,包括聚合性痤疮、暴发性痤疮、药物性痤疮、化妆品性痤疮、新生儿痤疮。而按病因分类,痤疮又分为激素性痤疮、机械性痤疮、职业性痤疮等类型。
三、痘痘为何找上你?痤疮的病因、机制与诱因
痤疮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核心是“四联发病机制”:
1.皮脂腺过度分泌油脂(皮脂):雄激素及其代谢产物是主要驱动因素,尤其在青春期激增时,而皮脂是痤疮丙酸杆菌的食物来源。
2.毛囊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毛囊口堵塞):毛囊导管内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脱落异常,导致导管堵塞,形成微粉刺,这是所有痤疮皮损的起点。
3.痤疮丙酸杆菌过度增殖:这是一种常驻毛囊内的细菌。毛囊堵塞和皮脂堆积,可为其提供厌氧环境和丰富营养,导致其大量繁殖。
4.炎症反应与免疫应答:痤疮丙酸杆菌等微生物的代谢产物、过度角化产生的刺激物以及皮脂成分本身,都能激活皮肤内的免疫系统,引发一系列炎症级联反应,导致红肿、疼痛甚至组织破坏(形成结节、囊肿和瘢痕)。
严重痤疮的形成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内分泌失调、不良生活习惯、不当的皮肤护理、特定药物的影响以及遗传因素等。
四、战“痘”的重点是个体化治疗
痤疮的治疗目标是控制现有皮损、预防新发、减少瘢痕形成、改善外观和心理状态,需要根据痤疮的类型、严重程度、既往治疗史、患者偏好及耐受性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
1.外用药物治疗(轻至中度首选):包括维A酸类、抗菌/抗炎类、过氧化苯甲酰、外用抗生素等。
2.系统药物治疗(中至重度,外用效果不佳者):包括口服抗生素、抗雄激素、异维A酸等治疗。
3.物理与化学治疗(辅助或替代选择):包括粉刺清除术、化学换肤、光动力疗法,以及激光与强脉冲光、红蓝光治疗等。这些治疗务必由专业人员操作进行。
五、维持皮肤健康,日常管理必不可少
规范治疗痤疮的同时,还要有科学的生活管理,这是拥有健康皮肤的基石。日常生活中,患有痤疮的人士要注意以下几点:
1.温和清洁皮肤,避免过度清洁。
2.合理保湿、谨慎化妆,选择无油、非致粉刺性的保湿产品、化妆品和卸妆产品,减少药物刺激。卸妆要彻底,避免残留堵塞毛孔。
3.注意防晒。
4.管住双手,绝对禁止用手挤压、搔抓皮损,以免加重炎症、扩散细菌、导致深部感染,增加留疤风险。若需处理,请寻求专业皮肤科医生进行粉刺清除或囊肿内药物注射。
此外,要注意健康的生活方式,留意自身对高糖、高脂、乳制品(尤其是脱脂奶)的反应,如有加重趋势,适当调整。均衡饮食,多摄入蔬菜水果。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学会减压。
痤疮绝非简单的“青春印记”,而是一种需要科学认识和规范管理的常见皮肤病。只要在皮肤科医生的专业指导下,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并坚持科学合理的日常皮肤护理与生活方式管理,绝大多数痤疮都能得到良好控制,最大程度减少复发和瘢痕风险。
下一篇:跨省货运和通勤有了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