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振耀擦拭自己亲手制作的北洋水师定远舰舰模。
在东山岛的海风里,渔船不仅是谋生的工具,更承载着世代渔民的记忆。土生土长的东山人徐振耀,将造船技艺融入血脉,从打造真实渔船到制作微缩模型,他用一双巧手和匠人之心,让逐渐消逝的海洋故事在木屑与榫卯、钢铁与焊痕间重生。这位海岛匠人正以自己的方式坚持着,守护一段即将被现代浪潮冲淡的航海史诗。
来到徐振耀家里,前庭左侧墙面赫然镌刻着“传承郑和航海精神,创立舰船知识宝库”十六个苍劲大字,在晨光中熠熠生辉。
沿着小院的扶梯直上,就是徐振耀的船模工作室,工作室正面悬挂一块横匾,写着“环洋舟之馆”。工作室内十几艘按比例微缩的渔船、货轮甚至古式帆船错落陈列,让人仿佛置身于喧闹的渔港码头。
徐振耀向笔者讲述他的“船”说,原来他的人生轨迹与船舶的进化史奇妙重叠。他的父亲原先就是造船厂的师傅,因此他的童年浸泡在造船厂的桐油香气中,而后他自己也进入造船厂工作。当机械船的轰鸣声逐渐取代传统木船的吱呀声时,这个固执的东山后生背上行囊,先后到厦门、广州的现代化船厂学习,让传统的榫卯技艺与钢质焊接技术碰撞出新的火花。
徐振耀始终放不下自己的造船梦。1997年,香港的回归像一簇火花,点燃了这位匠人沉淀多年的激情。
徐振耀指着一艘木质船模说:“这种商船是当时我们东山造,挂靠厦门港的,所以这个船就叫作厦门商船。厦门商船对于我们东山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那年刚好是香港回归,我们以前的商船也会到香港,我就想做这么一艘有纪念意义的船模。”
当徐振耀亲手完成第一艘1∶20比例的木制商船模型时,一个搁浅十余年的造船梦正在重新起锚。
一张宽大的工作台占据工作室中央,上面整齐排列着各类画图和船模制作工具。徐振耀每制作一个零件都要查阅书籍、上网搜索,在图纸上反复推敲比例。道道工序下来,完成一个船模往往需要数个月甚至大半年。令人惊叹的是,他的作品谱系也从木质舟船向现代钢舰延伸。
“我第一艘钢制船模,就是比较熟悉的原先广州造船厂所造的南海远洋渔船。当时我制作完以后,还和孔炳煌师傅一起到马銮湾试航,非常成功。”徐振耀抚摸着自己这艘钢制船模说道。
制作钢制船模远比想象中的困难,绘图、构架、焊接……每一个步骤都精确到位,靠着这股较真劲,才让成品的每个细节都栩栩如生。
从劈浪巨轮到微缩模型,昔日造船的后生,如今已是花甲之龄的徐振耀让不再出海的船模成为流动的航海故事。
讲起北洋水师定远舰舰模,徐振耀至今依旧心潮澎湃。这艘长约2米的精美舰模,复刻了原舰的很多细节,更承载着徐振耀对那场悲壮海战的深切追忆。
“清朝的时候还没有办法建造这种舰,需要从德国进口。这个船型的细节配置都比较复杂,做起来难度也比较大。定远舰在甲午海战时表现得很英勇,所以我坚持要制作出来。”徐振耀感慨地说道。
从郑和宝船甲板上传来的丝路涛声,到南湖红船的木榫间透出建党星火,再到当代护卫舰的钢铁龙骨镌刻着深蓝征程,这些由徐振耀手上复刻的船模,让航海文明正以另一种方式重生。
采访中,笔者发现每艘船模都落款“徐舟”。徐振耀告诉笔者,这是他特地为自己取的别名。“舟”字承载着他毕生的造船梦想,他也希望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中国悠久的造船史,将这份航海精神代代相传。
“现在我开放了船模馆供大家来参观,我也会跟来访者讲讲一艘船的故事。以后,我会做更多的船模来弘扬我们的舟船文化和航海精神。”徐振耀说道。
上一篇:求重生吕布类小说完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