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国家现代农业(水稻、油菜)产业园……近年来,南平市浦城县累计获得12个“国字号”农业农村招牌,这是当地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亮眼的“成绩单”。
近年来,浦城县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部署要求,努力探索具有闽北山区特色的共同富裕“浦城路径”。
产业融合 拓宽增收渠道
在日前发布的“2025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中,“浦城大米”产业集聚区品牌价值攀升至421.17亿元,“浦城大米”这张“金名片”更加耀眼。近年来,浦城通过制定加强粮食生产“十四条”“十五条”等措施, 水稻、再生稻及油菜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第一,全省粮食综合考评实现“四连冠”。
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浦城县加快粮油、中药材、畜禽等农产品加工向园区集中,推进农文旅融合示范区、“1+4+20”乡村振兴提升等农文旅融合重点项目建设,2024年以来,新培育“两特三宝”(两特:酸菜、酸枣糕;三宝:灵芝、薏米、桂花)市场经营主体30家,全产业链产值超10亿元。在全市率先探索乡村振兴公司、片区工作制等促共富机制,持续深化“五合一”模式,全面盘活乡村闲置资源。截至目前,25家乡村振兴公司总资产达3.54亿元,今年上半年带动村民增收1800余万元。
城乡融合 共享发展成果
7月1日,“4+N”全民健康医防融合服务团队县级专科专家巡诊走进石陂镇,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便捷医疗服务。深化“4+N”全民健康网格化服务体系,依托“名医工作室”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是当地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做法之一。
浦城县坚持城乡整体规划、一体布局,落实一规划一导则一方向一机制“四个一”举措,积极探索“陪伴式规划”,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围绕打造“一带三沿、百村示范、千村推进”的乡村建设新格局,有效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和公共服务便利度。同时,持续推动“银发经济”扩容,成功入选全国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试点项目,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建设,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文化融合 提升文明素养
赣剧折子戏、音乐快板、歌舞表演……5日,在万安乡大游村,“周末戏相逢”公益演出精彩纷呈,为村民和游客带来一场文化盛宴。
近年来,该县创新“政府搭台+群众唱戏”模式,打造“百姓大舞台”“周末戏相逢”等公益展演品牌,持续开展非遗“五进工程”,打造农村文化新空间,让艺术从“殿堂”走进家门。充分发挥浦城美术馆(范迪安美术馆)资源优势,推动高质量美育资源直达基层,深挖“廖俊波家风家教”精神富矿,家风涵养民风、引领新风成效凸显。并通过全面完成286个村村规民约修订工作,倡导婚育新风尚,推动农村移风易俗,提升群众满意度、获得感。
治理融合 筑牢共富根基
伴随着一声清脆的法槌声,一起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案件在浦城县综治中心速裁法庭公开审理并宣判,敲响了浦城法院驻县综治中心速裁审判的“第一槌”。
近年来,浦城县深化“一中心、一平台、一队伍、一载体”建设,浦城县乡综治中心“三个一批”全面建成,网格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吃茶话事”点全覆盖,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
为进一步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发展格局,浦城持续深化科技特派员、乡村振兴指导员等制度,深入实施“到南平去 助乡村兴”活动,设立乡村振兴人才服务驿站19个,吸引近千名企业家、新农人等“三乡人”带动人才、技术、市场、资金等发展要素向农村流动,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邱春静 袁野)
下一篇:创新始于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