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伏见闻)
7月3日北京的一场会议室内,气氛凝重而热烈。工信部部长李乐成面前坐着通威刘汉元、协鑫朱共山、隆基钟宝申、天合高纪凡等光伏产业链八大巨头的掌舵人。
“依法依规、综合治理光伏行业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李乐成的发言直指光伏行业“内卷”的心脏。
这是继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首次提出“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后,国家部委在72小时内对光伏行业亮出的第一剑。
01 中央连环信号:政策铁腕已出鞘
光伏行业的“内卷式竞争”终于被摆上了最高决策台面。
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的表述字字如钉: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虽然未直接点名光伏,但业内人士心知肚明——这是对《人民日报》三天前头版文章的强力呼应。
6月29日,人民日报头版发文直指光伏、储能、新能源车三大行业陷入“内卷式竞争”,并剖析光伏行业“阶段性供需错配、高标准市场体系缺失、地方政绩观错位”三大病灶。
“一些本该淘汰的落后产能不能及时退出,部分企业‘活不好、死不了’”,《求是》杂志同日刊文点破地方政府的推波助澜。
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原副局长白晋涛对此评论:**“内卷治理已从行业自救上升为国家战略”**。
02 八巨头齐聚工信部:清退产能成共识
面对行业困局,工信部的行动堪称雷霆速度。
7月3日的座谈会上,14家光伏企业及协会代表被召集。参会阵容堪称行业“全明星”:
通威集团刘汉元、协鑫集团朱共山、隆基绿能钟宝申、天合光能高纪凡、晶科能源李仙德、TCL中环李东生等八大企业掌门人悉数到场。
会议核心议题只有一个:如何打破“低价-亏损-扩产”的死循环。
“坚决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依法依规治理低价无序竞争”,李乐成部长的发言定调清晰。他特别要求企业“锚定正确方向”——这被解读为对清退产能的一致行动令。
“当前行业内卷主因是全产业链严重供需失衡”,晶科能源代表会后直言,“重塑秩序首先要严控新增产能,控制存量产出”。
03 减产风暴已启动:玻璃先行,硅料跟盘
政策未至,行业自救早已暗流涌动。
光伏玻璃领域率先发难:6月30日,信义光能、福莱特、彩虹集团等十大头部企业达成协议,自7月起集体减产30%。
“通过冷修停产或堵窑口限产”,一位玻璃企业高管透露,“目标是将月度供应量压缩到45GW左右”。
硅料战场同样硝烟弥漫。协鑫科技联席CEO兰天石在SNEC展会上证实:“硅料企业‘以大收小’不是小作文”,头部企业正探讨兼并重组方案。
大全能源在7月1日的公告中表态:“愿意协同发挥各方优势,寻求解决之道”。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数据显示,多晶硅均价低于行业平均成本已持续超过一年,上半年已有4家企业停产。
04 全链亏损深渊:价格击穿现金成本
这场自救来得迫不得已——行业已滑向全面亏损的悬崖。
2024年前三季度数据显示:光伏主产业链上市公司合计亏损244亿元,同比由盈转亏。到2025年一季度,A股21家光伏主产业链公司中,18家扣非净利润告负。 龙头企业亏损尤为触目惊心:通威股份巨亏26.1亿元 ; TCL中环、隆基绿能各亏近20亿元;晶科、晶澳、天合三大组件商均超10亿元亏损。
价格崩塌更令人窒息。InfoLink数据显示:183N硅片价格跌至0.88元/片(低于所有企业现金成本) ;电池片成交价探至0.24元/瓦**(组件环节已跌破现金成本)。
“当前组件价格已较2023年腰斩”,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在成本测算中指出,即便不计折旧,组件含税成本也要0.68元/瓦,而市场上0.6元以下的投标价比比皆是。
05 行业曙光初现:技术破局与出海加速
尽管寒冬凛冽,但政策驱动下的**行业拐点已初现端倪**。
供给侧改革进入实质阶段。据参会企业透露:“相关部门要求主要光伏企业近期上报成本价格数据,将对持续低于成本价销售行为实施严厉处罚”。力度空前,“光伏行业当前情况已不能仅靠自律”。
技术迭代成为破局利刃。隆基绿能表示:“政策驱动供给侧出清后,将为优质企业带来价格修复、技术溢价、行业整合三重利好”。
BC电池(Back-Contact)因美观高效成为分布式市场新宠,而贱金属替代银浆技术正在降低电池非硅成本。
全球化布局同步加速。TCL光伏科技等企业将目光投向欧洲、东南亚,推行“本土化能源解决方案”,在22个国家建立服务网络。“在海外不只是卖产品,更要建立本地化团队”,TCL光伏科技负责人强调。
06 结语:阵痛后的新生
高盛报告给出一组冷静预测:产能完全出清需持续到2026年。
产能退出需要经历2-3年财务亏损压力测试,叠加需求增长与产能消化存在时间差。
但政策铁腕与企业自救的双重合力下,曙光已在地平线显现。
当光伏玻璃窑炉的火焰渐次熄灭,当硅料企业的检修设备开始运转,这场行业自救的本质是中国制造从野蛮生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艰难蜕变。
正如工信部部长李乐成在座谈会上的寄望——“坚定信心,多措并举,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寒冬终会过去,而活下来的企业必将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