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朝政 杨锦焘
“我刚跑出家门,屋后一声巨响,一块山上滚落的巨石砸在卧室的外墙上。要不是唐志维喊我,我可能都没了。”58岁的张炳发提起昨日那可怕的一幕,心有余悸。
张炳发提到的唐志维,是毕节市大方县长石镇杨柳社区杓柏寨地灾点监测员。7月3日,唐志维发现山体崩塌风险,一边组织群众撤离一边向党委政府报告险情,在及时赶来的镇村干部共同努力下,20分钟内,隐患区域内群众35户92人及时撤离,成功避险。
20分钟生死竞速
7月3日17时20分,唐志维骑着摩托车从镇上急匆匆赶回家。他刚到镇上参加全市地质灾害基层防汛能力提升专题视频培训会,满脑子都是村里的地灾险情。
在院坝边停好摩托,习惯性一抬头,看到屋后左侧上方陡峭的马滚坡上似乎有石头滚落,仔细一听,有石头滚动的声音。
“不好,山体要崩塌。”唐志维立即掏出手机给堂弟唐志猛打电话:“快,山体要崩塌,赶快通知山脚的几户人家快跑。”
随后,唐志维通过电话向镇国土资源所所长舒彬汇报:“舒所,我们这里山体要崩塌,请求支援。”
挂断电话,唐志维想起58岁的邻居张炳发,不知道在不在家,于是跑回院坝扯着嗓子喊:“张炳发,赶快跑,马滚坡的岩头要垮了。”
正在卧室里睡得迷迷糊糊的张炳发听到唐志维的喊声,翻身就往外跑。刚跑出家门,屋后一声巨响,一块巨石砸在卧室的外墙上。“好险。”张炳发吓得脸色发白。
经事后查看,巨石有4至5吨重,屋后的阳台被砸掉,外墙被砸出一个1米左右宽的大洞,一些碎砖碎石已经冲进卧室里。
看到张炳发脱险,唐志维又转身冲进屋里,提起演练时预警用的大锣和喇叭,一边跑,一边敲锣,一边用喇叭喊:“马滚坡山体垮塌了,在家的赶快跑。”
另一边,唐志猛接到唐志维的电话,穿起鞋朝着另外几户人家边跑边喊:“大家快跑,山体要垮塌了。”
跑到安全地带的李桂芝心有余悸,“幸亏平时演练教过我们朝着哪个方向跑,如果跑反就完蛋了。”李桂芝后怕地说。
十多分钟后,火速驰援的镇村干部陆续赶到,组织村民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
17时40分,危险区域内的群众全部安全撤离,唐志维一抬头,看到马滚坡上烟尘滚滚,山崩地裂,岩体崩塌物滚滚而下。
看到乡亲们安全了,唐志猛才发现嗓子已喊哑说不出话来,一屁股坐在地上,双腿发软,心里一阵后怕。“当时来不及怕,只想着让乡亲们赶快撤离危险地带。”
妥善安置群众
7月4日中午,记者来到地灾现场,抬头望去,坍塌的山体像一道刺眼的伤疤悬在寨子的头上。地灾威胁区域外已拉起警戒线,有人值班值守。长石镇党委书记杨荣祥说:“我们昨天晚上就拉起警戒线,安排人值守,担心撤离的群众悄悄返家。”
大方县技术保障单位贵州地矿局114地质大队技术人员冯骋介绍,经过初步测算,垮塌的山体高25米、宽6米、厚6米,垮塌物3000余立方米,垮塌的原因是山体的上部是坚硬石灰岩体,下部是松软的泥岩,上硬下软,抗风化能力弱,结构不稳定,容易解体崩塌。经过踏勘发现,山体崩塌的下方有部分崩塌堆积体,有再次发生地灾的风险,需要进行应急处置。
“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对撤离群众进行了妥善安置,其中19户43人在村委会搭帐篷集中安置,16户49人投亲靠友。对集中安置的群众我们积极保障他们的生活,确保群众在安置点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杨荣祥介绍。
78岁的向启珍想起昨天的事还惊魂未定,“暂时不能回家了,政府给我们准备了住处,准备了吃的,真是想得太周到了。”向启珍感激地说。
杨荣祥表示,下一步,待地灾点应急处置完成,专家对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安排部署。
为什么能化险为夷
唐志维认为,20分钟之内92人全部安全有序撤离,这得益于今年镇里组织的4次地灾安全疏散演练,才能让大家在紧急时刻迅速按照平时的演练撤向安全的地方。
“今年以来,长石镇对地灾防控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一是压实责任,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将全镇32个地灾风险点落实到包村领导和干部的头上;二是对坡脚、岩脚等疑似风险点进行全方位全覆盖排查,做到心中有数;三是做好监测监控,每个风险点落实一名监测员,每天至少巡查一次,遇强降雨天气,做到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杨荣祥说,“同时,我们坚决做到三个紧急撤离。”一是在地质灾害风险隐患排查、隐患点强降雨时紧急撤离,二是隐患点发生异常险情时紧急撤离,三是对隐患点险情不能准确判断时紧急撤离。
记者了解到,为应对突发地质灾害,长石镇准备了充足的救灾物资。目前,该镇有帐篷73顶、折叠床212张、棉被480床、家庭赈济包40箱……确保一旦发生险情,能第一时间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