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日报
【来自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的报道】
江河哺育生命、支撑发展、承载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江河保护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大幅提升,水资源利用方式实现深层次变革,水资源配置格局进一步优化,河湖面貌实现根本性改善。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7月4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围绕意见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意见从全力保障江河安澜、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江河水生态保护、持续改善江河水环境、传承弘扬水文化、完善江河保护治理机制等6个方面作出系统安排部署。”水利部副部长陈敏表示,“意见的出台,以更大力度推进江河保护治理,对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国家水安全,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构建流域防洪减灾新格局
洪涝灾害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意见提出构建流域防洪减灾新格局。陈敏指出,要着力构建现代化洪涝灾害防御“三大体系”,即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构建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健全洪涝灾害防御工作体系。具体举措包括综合运用蓄洪、滞洪、泄洪、排洪等综合措施增强对洪水的主动调控能力,优化气象水文监测站网布局,构建责任落实、决策支持、调度指挥“三位一体”的洪涝灾害防御工作机制等,系统提升洪涝灾害风险防控能力。
今年,我国区域性阶段性旱涝特征明显,在江河洪涝灾害防御方面有哪些措施和安排?陈敏介绍,水利部将严格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水旱灾害防御各项责任制;入汛后滚动加密雨水情监测预报,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直达防御一线;系统、科学、安全、精准调度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强化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严格落实人员转移关键环节的责任和措施,强化中小河流堤防巡查防守和中小水库安全度汛措施。
加快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建设
国家水网建设是江河保护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加快完善,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调水突破80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1.85亿人,后续工程扎实推进。
“一批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加快推进。在骨干输排水通道方面,2022年以来,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引江济淮一期、引汉济渭等12项重大引调水工程建成通水。近年来新开工的黄河古贤水利枢纽等31项流域防洪控制性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建成后可新增供水能力49亿立方米。省市县级水网建设系统推进,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4%。”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张祥伟表示,水利部将认真贯彻落实意见要求,加快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建设,推进各层级水网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安全韧性现代水网,优化水资源配置,提升水资源调配能力和供水保障能力。
谈到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如何落实意见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负责人关锡璠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将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机制跟着资金走,完善项目前期工作、及早下达中央投资、加强建设质量管理、强化工程运行管护,加快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绘就人水和谐新画卷
意见提出,形成江河哺育人民、人民守护江河、人水和谐共生的江河保护治理格局。关锡璠表示,要科学开发利用江河水资源,持续改善江河水生态环境,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全方位提升节水水平,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
“水利部将在农业节水增效方面,建立健全科学灌溉制度、用水计量监测、农业水价政策、节水市场制度、节水技术及服务等5项制度体系;工业节水减排方面,建立健全定额管理、精准计量、循环利用、用水权交易、节水产业发展等5项制度体系;城镇节水降损方面,建立健全水预算管理、水价水资源税管理、合同节水管理、再生水利用管理、节水型社会管理等5项制度体系,推进节水事业高质量发展。”水利部总规划师吴文庆说。
京杭大运河连续4年全线贯通,永定河连续5年全线贯通,断流27年的西辽河首次实现干流全线过流……近年来,越来越多河流水量多了、水质好了。陈敏表示,水利部将坚持不懈抓好江河湖泊生态保护治理。抓好母亲河复苏行动,加强河湖生态流量管理,强化水域岸线管理与保护,持续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本报记者 陈晨)
上一篇:豪杰春香主要讲了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