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团结报
本报记者 刚 罡 摄□ 葛政委 覃扬波
关公文化,作为我国具有深远影响的优秀传统文明,在慰藉人心、坚守正义价值观、强化文化认同、促进两岸交流、联络海外华人等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湖北省关圣文化史迹众多、特色显著、遗产真实性与完整性较高、价值巨大,在全国关圣文化史迹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自2021年起,荆州、宜昌等地积极响应,投身于由国家文物局主导的“关圣文化史迹”世界遗产申报工作。目前,荆州城墙、当阳关陵、当阳玉泉寺关公显圣处等三处史迹(全国共八处)已被纳入申报文本。2022年,当阳市为推进申遗工作,与湖北大学共同创建了关公文化研究院,并于2024年9月举办了关公文化学术研讨会,相关研究成果亦陆续问世。
目前,湖北关圣文化史迹申遗仍面临诸多挑战与问题。一是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尽管关公文化著作众多,但缺乏符合世界遗产申报标准的考古学、古建筑学、文化遗产学等方面的关圣文化史迹研究著作。因此,难以对湖北关圣文化史迹的文化内涵及价值进行深入、权威的阐释。二是保护与利用水平有待提高。湖北关圣文化史迹本体保护状况良好,但普遍缺乏遗产缓冲区,与世界遗产保护标准相去甚远。遗迹解说停留在“信息传递”层面,遗产利用方式单一,手段落后。三是资源整合不足。湖北关圣文化史迹丰富,但仅关注少数几处遗迹。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物的融合潜力尚未充分发挥。与全国各地关圣文化史迹的资源联动、共享亦不够。四是专业人才匮乏。从事关圣文化史迹保护与利用的人员中,史学、文学背景者居多,而考古、古建筑和文化遗产学背景的人才较少。基于这些问题,我们仍需进一步推动湖北关圣文化史迹世界遗产申报工作。
塑造关圣文化史迹品牌形象。整合湖北省内各地区的关圣文化史迹地,塑造统一的“湖北关公文化”品牌形象。打破当阳关公文化旅游节作为三峡旅游文化节子项目和地方性文化旅游节的局限,独立打造“湖北关公文化节”品牌。挖掘关公文化在统一战线资源中的潜力,面向全球举办关公文化活动,持续提高湖北关公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制作关公文化专题节目和宣传资料,利用新媒体和线上平台,推广关公文化。明确湖北关公文化起源地的认知,大力宣传“世界最早关庙”“关羽遗体安葬地”“关公最强显灵地”“关圣祭祀典范地”等概念,提升湖北关圣文化史迹在全球华人中的认知度和地位。
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巩固湖北关圣文化史迹的研究基础。依托地方高校,设立湖北关公文化研究院。应尽早规划并支持高校出版关于关陵碑刻集注、关陵志、玉泉寺志、古代史志中所见湖北关公文化资料集注、湖北关庙遗址调查等基础性研究成果。组织专家学者进行专题研究,谋划出版关于湖北关圣文化史迹价值研究、遗产点研究、遗产解说、保护研究、考古等符合世界遗产申报标准的学术著作。定期举办世界关公文化学术研讨会,促进学术交流。
创新遗产保护与利用方式。根据世界遗产标准,规划和设立遗产缓冲区。将湖北关圣文化史迹纳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建设重点,提高保护水平。加强湖北关圣文化史迹的权威解读,运用现代技术,加快提升遗产解说水平。开发关公文化特色文创产品,丰富旅游体验。打造关公文化主题特色旅游线路,如关公朝圣之旅。与知名关圣文化历史遗迹地合作,共同开发关公文化主题旅游产品。完善湖北关圣文化史迹遗产旅游配套设施,提升游客体验。推动湖北关公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造关公文化保护利用的高地。
激发文化遗产的潜力。对湖北关圣文化史迹进行全面普查,包括关庙遗址遗存、关公塑像、关公地名景观等,摸清湖北关公文化的家底。加强与关公文化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如地方戏曲中的关公戏、关圣信俗、民间文学等,推动非遗与关圣文化历史遗迹的融合。依托关公文化开展对台文化经济交流,积极将湖北关陵打造为国家级对台工作平台。强化湖北关圣文化史迹与海外华人的联系,增强海外人士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加强与国内外关圣文化史迹的联动,共享资源,共同推动发展。
聚焦世界遗产申报,打造专业团队。积极引进考古、古建、遗产学背景的专业技术人员,加入湖北关圣文化史迹保护队伍。对保护队伍进行专业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和业务能力。搭建人才平台,吸引高层次人才和青年才俊投身湖北关圣文化史迹的保护与申报工作。打造一支由专业解说人员、志愿者解说人员和关氏后裔解说人员组成的解说队伍。加强与国内外遗产专家的交流,了解世界遗产申报保护的最新动态。
提高申遗保障水平。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共同推进申报工作。从省级层面统筹宜昌和荆州共同做好湖北关圣文化史迹的申遗工作。持续关注申报工作动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