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提升园区核心承载力 打造培育产业集群 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深化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日前,四川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成都做优做强极核功能 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成都发展寄予厚望、提出更高要求。
国家赋予成都“三中心一基地”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聚焦“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目标,《意见》从深化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出发,提出支持成都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建设特色化专业化产业园区3条举措。
已有基础,接下来还将怎么干?
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培育创建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5月19日,华为在成都发布两款首次应用鸿蒙操作系统的商用电脑,这标志着国产操作系统在商用电脑领域实现重要突破。
2024年10月,英特尔宣布再次扩容位于成都高新区的封装测试基地,距离其首次签约落户已过去20多年。
知名企业纷纷“扎堆”增资成都,与城市产业集群关系紧密。
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意见》给出的指引是——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率先迈入世界级产业集群行列,增强软件和信息服务、高端能源装备等产业全球竞争优势。
围绕“抓住大企业、盯住大行业、做实大产业”,深入推进产业建圈强链、立园满园,成都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先进制造业集群。
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知名企业在成都良好发展,本土企业也快速成长,形成万亿级产业集群。
华鲲振宇高级副总裁刘东透露,基于“鲲鹏&昇腾”根技术,华鲲振宇已上市50多款自主品牌计算产品,成为数字基础设施国产计算首选品牌。
“《意见》不仅为成都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指明了方向,更让我们这样的企业清晰目标。未来,我们将继续扎根成都,以自主算力底座助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刘东说。
集链成群。目前,在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中,成都已成功培育创建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个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5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广泛分布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高端能源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同时已创建储备4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12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人工智能技术的更新迭代是按天算的。”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副总经理陈洋说,这既是行业爆发时期的特性,也是他们在成都造机器人的亲身体会。
在2024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后,成都力争2025年全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300亿元、增速超过30%,加速打造全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
“现在是真正拿订单、做营收,‘跑出来’的关键时刻。”陈洋道出了机器人产业的现状。
“《意见》提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成势,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面向未来,我们要着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育增量。”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何要动力、育增量?
秉承用户思维,成都开放场景,把城市变成“试验场”。今年3月,成都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成立,截至6月上旬,已发布场景需求836个、场景能力381个。“这种高频场景对接,让研发‘有的放矢’。”陈洋说。
破解新兴产业发展成本高、技术门槛高等现实问题,成都鼓励企业“揭榜挂帅”,联合攻关。这有助于针对最迫切的科研难题,以开放式创新的形式,最大程度调动社会各界智力潜能,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培育制造业特色产业园
前5月新招引重大项目占全市90%以上
日前,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GE医疗中国精准医疗产业基地(一期)项目顺利通过并联验收,正式投入使用。这是全球医疗器械巨头GE医疗近年来在中国西部新增布局的首个精准医疗产业化基地项目。
在2025年一季度的区域经济版图上,四川天府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筹)以一组亮眼数据勾勒出强劲的发展轨迹——主攻产业增速达154.68%,规上限上营业收入增速突破130%,在全市22个省级产业园区中稳居第一梯队……
园区是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支持成都开展‘立园满园’行动,建设特色化专业化产业园区。”《意见》这样指出。
深入推进“立园满园”行动,目前,全市重大项目向园区集中,重点企业向园区集聚,重要资源向园区集成。
数据可以说明——
今年1—5月,园区新招引重大项目的个数、总投资分别占全市90%以上,园区内规上工业企业家数占全市80%以上,园区内企业获直接融资金额占全市90%以上。前5月,园区新引进重大项目480个,新开工重大项目57个。
“通过开展成都市制造业特色产业园区培育,我们致力于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链深度融合、竞争能力强、运行高效的现代化产业园区。”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高效运营成都市现代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强化“立园满园”工作统筹,加快把园区建设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主引擎。
案例1
产业集聚效应加持
本地配套率超75%
每天,成都轨道交通资阳线车辆从福田站出发,途经成都东部新区、简阳市和资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雁江区,最终停靠在资阳北站。短暂的停留后,资阳线车辆又从资阳北站出发前往成都。
这是四川省首条跨市域轨道交通线路,依托全国首列基于5G车车通信全自动驾驶的时速160公里新一代市域A型列车技术平台,是国内速度最高的市域A型列车。自去年9月开通运营以来,轨道交通资阳线已成为成都都市圈的新动脉。
“这是全国首列基于5G车车通信全自动驾驶的时速160公里新一代市域A型列车,它融合了5G通讯、全自动驾驶、智能运维、本构安全、轻量化等先进技术。”中车成都公司技术部车体分管设计师葛天说。
历经多年发展,中车成都公司已成长为四川省轨道交通装备“链主企业”。以园区为核心承载的产业集群不断壮大,为“链主企业”发展提供支持。
中车成都公司城轨事业部市场经理李键苇告诉记者,目前中车成都本地配套率超75%,真正实现了“成都车、成都研、成都造、成都配套”。
“能够形成这样的产业集聚效应,得益于成都轨道交通产业的快速发展。如今,成都的16条地铁线路中,有10条采用了公司的列车,比如2号线、7号线、18号线、19号线等。仅城市轨道交通领域,企业所在的新都区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就有70多家企业在给我们提供配套。”李键苇说。
案例2
自研技术为“翼”
无人机加速腾飞
近日,在四川傲势科技有限公司崭新的工厂内,一条条“成都造”工业无人机装备产线正在满负荷运转。
“我们去年业绩实现了3倍有余的增长,今年预计也将实现大幅增长。”傲势科技首席技术官谢瑞强说。企业在技术研发、场景应用深化及产业链协同等方面的持续突破与创新,订单量是其成果的直观展现。
“公司坚持自主创新,核心技术纯自研。”谢瑞强介绍,“我们在智能控制、飞行器平台设计及制造、云平台等领域形成了核心技术优势,整体技术水平国内领先,部分产品和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无人机已交付至北美、南美、非洲以及中东、东南亚、中亚等地区。”
“成都适合创业创新。作为工业级无人机链主企业,傲势科技的发展深度融入本地产业生态。”谢瑞强说。近年来,成都在低空经济领域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飞行器产品实现从10千克到吨位级全覆盖。现在,正积极探索低空经济场景开放、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速迈向“工业无人机第一城”。
“聚焦无人机关键技术研发,公司与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保持深度合作,并与成都低空经济代表企业在飞控系统、航电设备等领域互补合作,从而降低研发成本。”谢瑞强表示,受益于本地航空产业集聚效应,企业供应链本地化配套优势显著,涵盖机体结构件、数据链、吊舱等。
案例3
生物医药园区
做强生态“磁吸场”
园区是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医药健康产业是成都的优势产业,产业总规模已突破3500亿元。
“海枫生物所在的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园区聚集了大量优质资源,创新氛围浓厚,为企业发展和项目落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近日,成都海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战略顾问左敏告诉记者,作为上海医药前执行董事、总裁,因成都医药产业的迅猛发展,他欣然回归故乡。
左敏口中具有强大“磁吸力”的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作为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都构建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的主要承载地。
当前,成都正扎实推进“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不断完善产业生态、提升园区竞争能力。
5月,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首批次发布《建设项目“开工一件事”服务手册》,共集成40余项服务指南。其中,“审批服务”板块集成帮办代办、项目立项、土地竞买等9类增值服务。
“这份手册是政务服务从‘便捷办理’向‘增值赋能’转变的实践载体。”天府国际生物城相关负责人介绍,原本分散在12个部门的审批事项整合为“一件事”办理流程,使产业项目开工前准备周期平均缩短45%。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李艳玲 吴茜
上一篇:成都票根优惠打卡地图上线
下一篇:团结报团结网法人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