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优
盛夏,烈日炎炎,在位于阿克陶县南部塔尔塔吉克民族乡的阿克库木村牧丰源养殖合作社里,工人们正忙着清理牛舍,给牛添加草料。在这里,该合作社理事长艾山艾力·艾买提吾加见到了他的老朋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新疆农垦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刘长彬。
“一定要把保定通道做好,为后期的同期发情和人工授精做好准备。”刘长彬一边走进牛圈,了解奶牛生长情况和健康状况,一边向艾山艾力·艾买提吾加叮嘱道。
“奶牛的每一处细微变化都逃不过刘教授的眼睛。”艾山艾力·艾买提吾加笑着说。
今年47岁的刘长彬出生于河南虞城。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对牛羊有着天然的情感,这种情感也贯穿到他的求学过程中。2001年毕业后,刘长彬便扎根兵团,从事畜牧科研、技术推广及成果转化等工作,长期奋战在兵团畜牧业科研和实践一线。
20多年来,刘长彬一直在和牛羊打交道。从牛羊繁殖新技术攻关到奶牛繁殖疾病预防治疗,他的脚步一直没有停下,是大家眼中的“技术迷”。
“光待在实验室是不行的,要到养殖场去做基础研究和数据收集。”刘长彬说。
恶劣的工作环境,他早已习以为常。“每次进养殖场,整个人都仿佛被腌入味了,在公交车上也被人侧目过。”刘长彬笑着说,“我们做科研工作,就是要努力解决畜牧产业中的难点、痛点,让企业、养殖户都能从产业发展中受益。”刘长彬说。
近年来,刘长彬把目光聚焦到奶牛高效扩繁及保健关键配套技术研究应用上。
兵团奶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存栏规模逐年扩大,奶牛单产水平稳步提高,但与此同时,奶牛淘汰率高、产犊间隔长、配妊指数低以及隐性乳房炎发病率高等方面的问题也日趋凸显,严重影响了奶牛养殖业以及乳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尤其是成母牛淘汰率高和产犊间距增大,直接导致牛场出现了泌乳牛比例下降、良种牛繁殖效率降低、优良群体规模扩大受阻、生产成本大幅提高等一系列问题。
在追求奶牛泌乳单产水平稳步提高的同时,如何确保较高的繁殖效率、加快优良品种的高效扩繁,成为奶牛养殖业迫切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国内外奶牛养殖的先进技术和实践表明,选择优质高产奶牛进行高效扩繁,扩大优良奶牛在牛群中的占比,是缓解现有奶牛高产品种不足的重要举措。”刘长彬说。
在14年的科研攻关中,刘长彬带领团队对活体采卵、体外受精、超数排卵、胚胎冷冻等关键技术进行了优化,奶牛胚胎生产效率、可用胚胎数和繁殖效率明显提高。针对高产奶牛产后护理和繁殖障碍监护,研发了高产奶牛程序化繁殖保健技术,使产犊间隔缩短36天,大幅降低母牛空怀期,提高了规模化牛场养殖效益。同时,刘长彬团队发明了一种降低牛乳中体细胞数及促乳的中药组方,通过应用使奶牛头均产奶量提高25.9%。
近年来,刘长彬团队的研究成果先后在天盈牧业、利群牧业等7家规模化牛场进行推广应用,奶牛繁殖技术的升级,有效提高了奶牛规模化养殖效益,促进了兵团奶业及养殖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凭借着丰硕的科研成果,刘长彬先后荣获兵团科技进步奖6项和八师石河子市勇于创新奖1项,先后12次获“兵团工匠年度人物”“优秀科技特派员”“科技扶贫先进个人”等表彰。
“我们做的事情非常有意义,要坚持不懈地做,为实现兵团畜牧业的现代化共同努力。”这是刘长彬对团队成员常说的一句话。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刘长彬用敬业精神谱写着他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在兵团大地书写着愈发精彩的人生篇章。
记者手记
刘长彬是无数兵团科技工作者为屯垦戍边事业默默奉献的缩影。他们长期坚守在生产一线,带头开展科技攻关,带头推动研究成果走出实验室;他们的视线始终在基层,帮助职工群众探索增收致富的经验法宝。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里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上一篇:在家门口,买车卖车“一条龙”搞定
下一篇:男主曾经霸凌过女主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