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高瑞东宏观笔记)
核心观点
核心观点:
在中东地缘局势缓解、关税政策边际影响减弱的背景下,特朗普的减税法案顺利出台,或成为下一阶段美国经济与资本走势的指引。从影响看,减税法案的顺利落地将在客观上提振经济预期,部分对冲关税带来的经济压力,有助于缓和美国经济的衰退预期,但减税法案重在延续2017年税改中既有的减税条款,增量规模相对有限,且其分配效应存疑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对美国经济并非强刺激,短期内美国经济或仍面临滞胀压力。
从财政角度看,减税法案通过后,美国政府赤字在十年内将增加约4万亿美元左右,即使考虑了激增的关税收入,也难以抵消减税法案带来的赤字压力。此外,由于关税合法性悬而未决,以及减税法案呈现明显支出在前、减支在后的特征,这指向特朗普任期内,美国财政赤字路径依然具有扩张性,或加剧美债的供需错配压力。
风险提示:美国经济超预期回落,全球地缘政治风险超预期。
一、减税法案主要内容:以延续为主,减税条款增量规模有限,财政赤字仍趋扩张
2025年7月3日,美国众议院以218票赞成、214票反对的表决结果通过此前参议院“大而美”法案的修正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简称OBBBA,后简称“减税法案”),后续将交由总统签署。
特朗普减税议程顺利落地,本文主要回答下述两个问题:(1)减税法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如何理解减税法案对美国经济的影响,能否对冲当前美国经济下行压力?
首先,结合减税法案内容,我们可以总结出本次特朗普减税议程的四个特征:
一是,在减税规模上,更多是“新瓶装旧酒”,重在延续2017年税改中既有的减税条款,增量规模相对有限。从减税规模上看,美国“负责任联邦预算委员会”(CRFB)测算结果指出,减税法案主要将延续2017年税改的个税和企业税部分条款,预计未来十年减税规模约4.5万亿美元,而如小费税抵免、汽车贷款利息免税等新增的税收减免政策规模仅为0.7万亿美元,可见本次税改更多是“新瓶装旧酒”,对经济增量相对有限。
从原因上看,近期关税政策已经引起大量选民不满,特朗普为尽快推动减税法案,选择适度收缩减税规模,进行妥协,以争取共和党议员支持,提振经济预期。这体现在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未进一步降低税率,重在延长现有规定的执行期限;未全面取消遗产税,仅提高豁免额;部分税收优惠政策设定期限(如小费税抵免、汽车贷款利息免税、儿童税收抵免和标准扣除额仅临时生效至2028年)而并非永久性免税等方面。
二是,在结构上,重视个税减免,企业税减免规模相对更少。在减税法案中,企业税以延续2017年税改中的针对企业的减税到期条款为主,新增投资加速折旧、研发费用抵扣、利息扣除等临时性减税措施永久化等举措。但总体来看,在赤字预算紧张的情况下,本次减税法案选择重点聚焦特朗普竞选时候承诺的小费、加班费等个税抵扣,个税相关政策预计未来十年将减少税收收入约4.2万亿美元(延长3.9万亿美元、新增0.4万亿美元),高于企业税减少的约1.1万亿美元(延长0.8万亿美元、新增0.3万亿美元)。
三是,在收支上,减支作用有限,减税法案通过后,美国政府赤字十年内将增加约4万亿美元。从财政角度看,为减少政府债务负担,减税法案要求未来十年削减医疗、清洁能源补助,并增加关税、教育税收等。其中,CRFB测算结果显示,减税法案中的减税条款会在十年内增加赤字约5.2万亿美元,涵盖改革医疗补助在内的减支政策可减少赤字2.3万亿美元,在考虑利息支出后,未来十年赤字总计增加4.1万亿美元。
即使考虑激增的关税收入,后续美国财政依然有持续扩张风险。根据美国财政部数据,5月份美国关税收入达228亿美元,较4月的163亿美元进一步增加,是2024年月均值的3倍,按当前200亿美元/月的关税收入推算,未来十年可以减少2.4万亿美元赤字,但仍难以抵消减税法案带来的赤字压力。此外,关税合法性悬而未决,6月10日,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作出决定,在就相关案件作出裁定前(7月31日)前,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仍可实施,但若后续关税政策被叫停,美国财政失衡压力将进一步增加。
此外,减税法案呈现明显支出在前、减支在后的特征,有助于短期内刺激经济,利好特朗普中期选举,同时将减支带来的阵痛转移至下一届政府。其中,减税法案中许多增加赤字的条款(小费税抵免、汽车贷款利息免税等)多在2025-2028年生效,但缩减赤字的条款(减少医疗补助等)则在2028年及以后才会生效。从债务扩张路径看,基于支出在前、减支在后的特征,这也意味着,特朗普任期内,美国财政赤字路径依然具有扩张性,加剧美债的供需错配压力。
四是,在操作上,减税法案绑定债务上限条款,提出将提高债务上限5万亿美元,有效减少推进阻力。在此前报告中我们强调,本次减税法案相比于2017年税改,特殊之处在于绑定了债务上限条款,为防止选票流失,两党都不愿意看到政府债务出现实质性违约,这有助于减少减税法案的通过阻力,也是我们判断2025年特朗普减税进程将快于预期的重要原因。
二、若减税法案在今年顺利落地,能否对冲关税带来的经济压力?
从测算结果看,减税法案的出台可部分对冲关税带来的经济压力,有助于缓和美国经济的衰退预期。从减税角度看,CBO测算结果显示,减税法案将在2025-2034年期间使美国实际GDP增速平均增长0.5个百分点。从关税角度看,耶鲁预算实验室测算结果显示,当前关税措施将使美国2025年实际GDP增速下降0.6个百分点;美国税务基金会测算结果显示,特朗普目前加征的关税将会拖累美国GDP增速0.8个百分点。因此,减税法案的出台可部分对冲关税带来的经济压力。
但值得关注的是,考虑到减税法案重在延续既有的减税条款,增量规模相对有限,且其分配效应存疑,决定了其对美国经济并非强刺激,短期内美国经济或仍面临滞胀压力。一是,减税法案重在延续2017年税改中既有的减税条款,增量规模相对有限,约有4.5万亿美元是用于延续存量减税政策,仅有0.7万亿美元是增量,平均到10年来看,增量部分仅占美国29万亿美元名义GDP(2024年)的0.2%。
二是,由于减税法案削减了大量医保、营养等补助,低收入群体福利受损,进一步削弱减税对经济的刺激效果。CBO测算结果显示,从分配角度看,减税法案通过后,2027年美国后10%的低收入家庭的可支配资源将减少约2%,到2033年将下降4%,而同期美国前10%的高收入家庭的可支配资源将分别增加4%和2%。可见,高收入群体受益于减税优惠的延续,但减税法案中的减支条款将使低收入群体福利受损,对于中低收入群体而言,减税将难以抵消关税带来的负面效应。
此外,在通胀方面,CBO测算结果显示,关税将导致2025年和2026年年均通胀率均上升0.4个百分点,2027年及以后通胀数据不再受关税显著影响。从传导滞后性来看,目前美国通胀水平维持相对低位,预计4月对等关税的冲击将自6月起逐步显现,下半年美国通胀将面临阶段性压力。
三、风险提示
1)美国经济超预期回落,通胀超预期回升;
2)全球地缘政治风险超预期,俄乌危机、巴以冲突等升级;
3)国内经济超预期下行,政策出台力度不及预期;
4)中美关税摩擦进一步升级。
好书推荐
光大宏观 高瑞东团队
高瑞东
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董事总经理,早稻田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财政部金融人才库专家,中国金融四十人青年论坛会员,中国证券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委员会委员。曾任职于中国财政部中美经济对话领导小组办公室、OECD经济部、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院,专注全球和中国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研究。2023年10月参加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对经济工作建言献策。
赵格格
中国人民大学数学学士,北京大学金融学硕士,6年宏观研究经验,聚焦实体经济、人口问题及中美关系。在《Economics Letters》、《中国金融》等发表文章多篇。对古代经济史、地缘政治博弈尤感兴趣,通过缜密推理,不断提升对社会运转本质的认知。
王佳雯
英国剑桥大学金融与经济学硕士。8年证券研究工作经验,专注货币政策和流动性,财政政策和地方债务,资产配置领域研究。在《中国货币》发表多篇文章。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经验,具备基本完善的宏观利率研究框架和视角。
刘星辰
上海财经大学数学学士、数量金融硕士,4年宏观研究经验,聚焦实体通胀、财政政策等主题。本硕期间均荣获国家奖学金,擅长通过底层数据挖掘、推演、论证宏观问题,在《中国金融》、《中国改革》等期刊发表文章多篇。
周欣平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士,曾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毕业生、院优秀学位论文等荣誉。聚焦美国GDP拆分与预测、零售数据、非农数据,研判海外经济趋势,探究货币政策脉动。
周可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任职于上海市WTO事务咨询中心,在《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上海经济研究》、《经济问题探索》等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多篇,曾获《北理工学报》年度优秀论文。聚焦出口、出海以及非美经济体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努力寻求归纳法与演绎法的辩证统一,擅长对经济数据和投入产出关系的拆解和定量分析,具备扎实的经济学基础。
免责声明
本订阅号是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以下简称“光大证券研究所”)宏观研究团队依法设立、独立运营的官方唯一订阅号。其他任何以光大证券研究所宏观研究团队名义注册的、或含有“光大证券研究”、与光大证券研究所品牌名称等相关信息的订阅号均不是光大证券研究所宏观研究团队的官方订阅号。
本订阅号所刊载的信息均基于光大证券研究所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仅供在新媒体形势下研究信息、研究观点的及时沟通交流,其中的资料、意见、预测等,均反映相关研究报告初次发布当日光大证券研究所的判断,可能需随时进行调整,本订阅号不承担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的义务。如需了解详细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具体参见光大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任何投资者不应将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作为投资决策依据,本公司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所载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版权仅归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所有。任何机构和个人未经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转载、刊登、发表、篡改或者引用。如因侵权行为给光大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光大证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
上一篇:跟随环青赛画出今夏最美青海
下一篇:李强会见希腊副总理哈齐达基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