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商家和网购平台
以“假一赔十”的宣传口号推广商品
以打消消费者的顾虑
有了“假一赔十”承诺
是否就可以购物无忧?
如果买到了假货
能否获得10倍赔偿?
维权过程中又该注意什么?
《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电商“假一赔十”承诺多
超出法定标准的承诺也须兑现
7月1日
记者进入某短视频直播平台
“××正品直播间”主播称,直播间的鞋子全是“专柜发货,假一赔十”;
另一家服装店直播间内,主播宣称:“桑蚕丝100%,假一赔十”;
一家销售菜板的直播间里,直播页面醒目地标注着“正宗银杏木,假一罚十”的承诺。
不仅商家如此,一些电商平台也以此吸引消费者。今年4月,某电商平台上线了新消费业务,宣称该业务实现100%严选、100%溯源,除生鲜外的商品均支持“假一赔十”,若消费者收到假冒名牌商品,可获得10倍国货严选红包赔偿。
图源:某化妆品店铺的“假一赔十”承诺。网站截图记者调查发现
部分商家的承诺暗藏套路
⏩某手套销售店铺宣称“假一赔十”,但销售页面备注的是“赔十双手套”。
⏩还有商家将“假一赔十”限定为赔偿10倍金额的现金券。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存在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500元的,为500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那么
商家明显高出法律规定的
承诺是否应该兑现?
7月1日,从事多年司法考试培训的杨先生告诉记者,若消费者因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受到损害的,可直接依据《食品安全法》主张10倍赔偿。若为非食品类商品,根据《民法典》规定,只要内容合法且双方认可,承诺即有效。
杨先生认为,商家通过广告等形式作出的 “假一赔十” 声明,是自愿为消费者设定的明确义务,属对不特定消费者的要约,消费者购买商品即视为承诺,该声明自动成为买卖合同一部分,商家必须履约。根据司法解释,平台内经营者承诺的赔偿标准高于法定标准时,消费者主张按其承诺赔偿的,法院应依法支持。
今年6月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
5起网络消费典型案例
其中一起涉及
商家作出超出法律标准的承诺
被判承担“退一赔十”责任
承诺“假一赔十”应依约履行
张某某网店的直播人员将黄檀木类的黑酸枝木(系大叶紫檀)制作的手串宣称为正宗小叶紫檀材质制作,并承诺“保真”“假一赔十”。侯某观看该直播后花1000元购买了手串1件。收到手串后,侯某发现不是小叶紫檀材质,诉至法院,请求判令张某某赔偿十倍价款1万元。
在该起案件中,商家辩称承诺是主播的个人行为。对此,该案主审法官表示,虽然进行直播的并非商家本人,但是这些主播一般是与商家存在雇佣关系或劳动合同关系的。主播在直播过程中对消费者的承诺、对商品品质的介绍,构成买方与卖方买卖合同的一部分。张某某交付给侯某的手串不符合约定,“假一赔十”的承诺虽高于法定赔偿标准,但张某某应当履行。最终判决:张某某赔偿侯某1万元。
最高法院指出,虽然经营者作出的承诺高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的三倍赔偿标准,但该承诺构成消费者与经营者信息网络买卖合同的内容,经营者应依约履行。
记者调查发现,有商家在诉讼中声称“假一赔十”的承诺是电商平台所为,不是商家的真实意思表示。对此,杨先生认为,这种抗辩理由不成立。平台仅提供交易服务,并非合同当事人,商家作为经营者应直接履行承诺。
知假买假现象日益增多
惩罚性赔偿请求索赔有限制
食品惩罚性赔偿条款为保障食品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近年来,刻意购买明知有问题的食品,再通过索要10倍赔偿谋取经济利益的知假买假现象日益增多。
2024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食品药品惩罚性赔偿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及食品安全惩罚性赔偿典型案例,对恶意高额索赔、连续购买索赔和反复索赔行为予以规制。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二级高级法官谢勇介绍说,普通消费者因个人或者家庭生活消费需要购买食品药品,数量通常不多,原则上应当以实际支付价款作为计算惩罚性赔偿金的基数,以充分保护普通消费者的维权行为。如果是知假买假,购买者连续购买同一经营者的同一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后,起诉要求对每次购买食品数量单独计算惩罚性赔偿金的,按多次购买相同食品的总数,在合理生活消费需要范围内支持“知假买假”者惩罚性赔偿请求。
在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典型案例中,某职业打假人以每盒800元的价格购买了某咖啡产品,总计消费1.2万元,索赔12万元,法院基于合理生活消费需要认定了1盒为索赔基数,判令商家退还1.2万元,并10倍赔偿打假人8000元。
如何正确索赔?
保留证据很关键
在维权过程中
消费者应如何留存证据进行索赔?
据上述典型案件主审法官介绍,在审理直播带货类交易纠纷时,直播回放视频是关键证据。因此,消费者若打算下单某商品,可先通过弹幕评论多向主播提问,待获得明确回复、充分了解商品信息后再购买,同时保存好直播录屏。
杨先生还表示,要保存好辅助证据,比如购买凭证、商品详情页截图、客服沟通记录等。在产品真假鉴定方面,普通商品可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咨询推荐机构,奢侈品、高价品可优先选择司法认可机构,也可向品牌方申请,凭鉴定报告向商家主张权益。若商家拒绝赔偿,可向平台投诉或向12315举报,也可直接向法院起诉。
中国消费者报新媒体编辑部出品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记者/聂国春
编辑/李晓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