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草原云
7月3日,走进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土城子镇五分地村,村民屋顶上一排排锃亮的光伏板在蓝天下熠熠生辉,将无穷太阳能转化为汩汩现金流,不仅照亮了农民的增收路,更激活了村集体经济的“一池春水”。
五分地村这个曾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的北方村落,正以“光伏+集体经济”的创新模式,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绿色答卷。
7月3日,五分地村村民屋顶上的光伏板。
三项举措,让闲置屋顶变身“聚宝盆”
政策赋能激活“沉睡资源”。2024年,土城子镇党委政府借助自治区扶持政策,为五分地村定制“量身定制”分布式屋顶光伏项目。项目总投资125万元,在16户农户屋顶安装760块光伏板,配备16台逆变器、并网箱等设备,将闲置屋顶转化为“阳光资产”。
技术加持创造“绿色财富”。通过太阳能电池组件将光能转化为直流电,预计年发电量超98万KW,年利润超30万元,收益率达24%以上。相比传统种植业,同等面积屋顶的经济价值是耕地的15倍以上,实现“寸土寸金”的资源高效利用。
7月3日,光伏板在蓝天下熠熠生辉。
党建引领保障“项目落地”。五分地村党支部创新“三访三问”工作法,解决农户租赁疑虑、优化设备选型、保障电网接入,仅用3个月完成从选址到并网全流程,跑出“土城子速度”。
利益联结,构建多方共赢“阳光生态”
科学分配,集体群众同受益。光伏发电项目收益实行“613”分配机制:60%作为集体积累用于产业升级和公益建设,10%帮扶重病户等特殊群体,户均年增收500元,30%作为农户屋顶租金,户均年增收5000元。2025年村集体经济预计达23万元,较2024年翻一番,其中光伏项目贡献度超60%。
精准滴灌,政策红利惠民生。五分地村脱贫户李国山等16户农户通过租金和帮扶资金改善生活,其中9户监测对象将光伏项目视为巩固脱贫成果的“稳定器”。
7月3日,走进五分地村,只见村民屋顶都装上了光伏板。
产业联动,绿色能源促升级。200亩水浇地出租、25栋双层拱形冷棚建设项目形成协同效应,集体收入增加后投入15万元完善灌溉设施,水浇地租金提高至每亩375元,并计划用光伏收益启动冷棚项目,形成“发电+种植”立体格局。
综合成效,凸显光伏照亮乡村振兴路
集体经济“从弱到强”。项目实施前,村集体年收入仅10.5万元,2025年预计达23万元,彻底摆脱“空壳村”困境,自主建设的垃圾分拣站已投入使用,村容村貌焕新。
村民端稳“阳光饭碗”。除屋顶租金外,光伏项目带动村民参与设备维护、场区巡检等工作,人均年增收3000元。“家门口就业”模式有效缓解了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
7月3日,五分地村屋顶的光伏板正在通过太阳能电池组件将光能转化为直流电。
生态经济“双丰收”。项目发电量相当于节约标准煤326吨,减少碳排放845吨,既落实了“双碳”行动,又为村庄增添了“光伏景观”。
如今,五分地村的光伏板如蓝色希望田野,以“阳光经济”为引擎驶向集体经济壮大、农民增收的新航程。正如五分地村党支部书记董连辉所说:“每一块光伏板都是集体的‘阳光存折’,用好政策、盘活资源,贫瘠土地也能长‘金疙瘩’。”这份“屋顶生金”的实践,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王塔娜
新闻编辑:郭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