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彩云之南的生态版图上,“野生菌王国”南华依托得天独厚的野生菌资源优势,以创新的保育促繁技术为笔,绘制出一幅“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生,“绿色经济+富民增收”的双赢画卷。
连日的细雨如丝如缕,温柔地浸润着南华的每一寸土地,山峦间云雾缭绕,空气里弥漫着湿润的泥土芬芳,在松针与落叶铺就的温床上,菌精灵仿佛得到了神秘的召唤,正悄然积蓄力量,在湿润的林间织就一张充满生机的“菌毯”,让南华县这片富饶的土地焕发着独特的魅力。
这几天正值松茸保育促繁黄金期,家住瓦窑村的野生菌保育促繁试验示范基地“土专家”赵文明一大早带领家人全员出动,在自家承包的山林里紧张劳作。赵文明忙着清理杂乱枝桠,为松茸生长腾出空间,妻子将腐殖土均匀覆盖在往年出茸的菌塘上,哥嫂们熟练地搭建遮风避雨的简易管护棚。山林间,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与雨打树叶的沙沙声交织,一家人在云雾缭绕中,用汗水浇灌着对丰收的期待。
赵文明只是瓦窑村享受野生菌生态红利的群众之一。瓦窑村民小组组长普万忠介绍:以前,每到出菌季节,全村老少都会上山找菌,见到才出土只比手指头大就被采摘了,不仅价值不高产量品质不好,有时还会因为抢菌窝而发生纠纷。三峰山州级自然保护区南华管护局得知这一情况后,及时邀请县林草局的专家对林农们进行野生菌保育促繁技术指导。有了一定的技术支撑后,村小组进一步盘活集体资源,将辖区内近12000亩山林分片承包给群众,三峰山州级自然保护区南华管护局组织成立了瓦窑村保育促繁试验示范基地管理小组,负责野生菌保育促繁技术指导。
如今,全村36户农户都拥有自己的山林,每家每户都按照要求科学采摘,促繁、留种,全村松茸的产量、质量逐年提升。2024年,瓦窑村共采收松茸2000多公斤,实现收入66万元。变传统“放养式”拾菌为“包山养菌”,不仅有效防止无序、过度采摘,又保护了南华的“金山银山”,同时,也富了村民们的“钱袋子”。
野生菌是南华的特色,也是南华的底气。近年来,为实现野生菌资源永续利用,南华县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采取生态环境保护造、管、封、停等措施,营造野生菌良好的生长环境;同时,制定《封山育林育菌管理办法》,为野生菌生长营造安全适宜环境;率先制定《松茸、牛肝菌采集方法》等多项地方标准,明确野生菌采摘技术流程和规范要求;同时,对珍贵野生菌采取改善生长环境、科学化留种等措施,提高产量和品质;建立野生菌产业大数据平台信息中心,对多个重点保育基地气象因子进行实景可视化监测;设计多个数据模块,对企业分布、销售等数据实时监测,实现“用数据说话、管理、决策”;与多家科研院所合作,探索野生食用菌人工保育促繁技术,建成白蚁鸡枞菌保育仿生种植基地,实现鸡枞菌野生种植技术创新;积极发展人工食用菌种植模式,2024年反季食用菌种植面积达8012亩,产量5.5万吨,有效弥补了菌产业空窗期。此外,南华县启动多个产业项目,建成全国最大的国际野生菌交易中心,推动菌产业全产业链发展。
2024年,南华推进野生菌产业与文旅、彝绣等融合发展,举办特色活动,打造文旅品牌,开通物流专线,野生菌交易量达1.3万吨,交易额17.62亿元,让南华野生菌走向全国市场。
野生菌不仅成为南华极具辨识度的名片,更成为了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目前,全县划定野生菌保护区6个,面积达202.6万亩,实现封山育菌全覆盖;高标准建成17片8140亩野生菌保育促繁科技示范基地;“南华松茸”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入围“2022中国食用菌区域品牌价值榜单”60强,品牌价值评估达8.84亿元;培育野生菌合作社121户、野生菌加工企业14户、餐饮经营主体373户,每年约有12万人参与食用野生菌管理、采摘、收购、加工、销售等经营活动。
如今,一幅“绿色经济+富民增收”的双赢画卷正在南华大地徐徐展开,南华正以坚定的步伐,在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勇毅前行。
云南网通讯员 张丽娜 戴维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