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志伟
产业旺促乡村兴,小小“土特产”引动乡村发展大能量。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506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2%的受访者认为“土特产”产业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
95后杨静本硕学的是农业相关专业,在硕士一年级时,她回到了家乡大理白族自治州,在古生村科技小院开展实践。在这里,她直观地了解到了农业生产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她和科技小院的老师同学时常驻扎在田间地头,帮助农户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用技术为农业赋能。“但让我觉得可惜的是,我们能生产出很好的农产品,但缺乏合适的销售渠道,优质的产品不能卖出好价格。”
去年硕士研究生毕业,杨静找到科技小院的老师谈自己的创业想法,打算依托科技小院平台,挖掘各地品质好、有特色的“土特产”,打通农产品到消费者的渠道。“如今的乡村,物流更加便捷,让本地的‘土特产’有了走出去的可能。我希望在将优质农产品送上消费者餐桌的同时,也让大家了解科技小院的故事,让大家看到科技是如何赋能农业,如何助力乡村发展的。”
在江苏省苏州市金庭镇,85后返乡创业者谢芳萍将枇杷玩出了许多“新花样”。谢芳萍介绍,青种枇杷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在全国都享有盛誉,价格也比较可观,但由于枇杷是季节性产品,上市周期短,又露天种植,靠天吃饭,农户的收益很不稳定。2018年返乡后,她带领村民成立了农业合作社,对枇杷进行深加工,制成了枇杷露,让果农多了一份收入。“合作社成立之初只有几户村民加入,如今已经发展到了60多户。我们还将枇杷鲜果进行包装和品牌化,卖出了更好的价钱。对果农疏花时舍弃的枇杷花,我们搭建了深加工产业链,为一些村民提供了工作岗位,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另外,在我们的带动下,周边的民宿、茶叶公司也开始推出枇杷花茶等产品。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共同将‘土特产’的热度拉起来,让更多消费者了解到本地的枇杷特产,产业才会越做越好。”
“土特产”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会给乡村带来哪些积极变化?调查显示,58.7%的受访者认为会带动种植、加工、物流、电商等产业发展,54.1%的受访者认为会创造更多本地就业机会,吸引人才回流,54.1%的受访者认为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增收致富,51.5%的受访者认为有助于打造乡村品牌,提升乡村知名度和美誉度。
其他还有:促进乡村旅游发展(48.4%),保护和传承地方传统技艺、饮食文化(41.6%),改善乡村的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29.7%),增强村民的自信心和凝聚力(20.9%)。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当地产出的六堡茶同样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受到很多消费者的喜爱。85后石濡菲从事种茶制茶很多年了,从刚回乡到外地推广六堡茶时的无人问津,到如今带着六堡茶走出国门,她见证了六堡茶从本地的“小特产”走向了大市场的历程。如今,六堡茶作为六堡镇的特色产业,也是支柱产业之一,给当地带来了很大的改变。“道路更宽、环境更好,村民种茶制茶卖茶,开农家乐、民宿和餐饮店,收入更高了。但我觉得最大的改变是村民的精气神,因为六堡茶是本地的名片,让茶农们觉得种茶制茶是件很值得骄傲的事情,也愿意一直做下去,更有奔头、更有干劲了。”
“我们正在推动茶文旅融合发展,将传统的老茶坊改成茶文化体验馆,让游客来到这里,可以亲自体验制茶、品茶,听茶的故事,同时推出茶研学、茶康养等项目,既能了解茶文化,也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石濡菲说,乡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回到家乡,从事六堡茶的种植与推广,希望政府能给他们提供更多培训的机会,不仅要培养种茶制茶的手艺,也要培养懂电商、懂营销、懂品牌的新人才,让六堡茶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都有人才,六堡茶才能走得更远更长久,家乡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此次调查的受访者中,00后占10.6%,95后占21.8%,90后占38.7%,85后占16.2%,80后占10.6%,其他为2.1%。来自一线城市的占36.0%,二线城市的占37.5%,三四线城市的占21.9%,县城或城镇的占3.8%,农村的占0.8%。
#读数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