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陈明一
“1-5月份,青岛市新增3家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60%以上的投资和税收,70%以上的进出口,80%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89.0%),90%以上的经营主体数量(98.4%)和企业数量(96.0%)。”
6月27日,在第九个“联合国中小微企业日”当天,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发布2025年青岛市民营和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半年报”。除了最新数据,“半年报”梳理了上半年各有关部门为企服务、为企赋能的创新举措。
青岛:民营经济,在礼遇中成长
上半年,从国家到地方,关于民营经济的施策频出,尤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为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保证各类经济组织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等提供了法律依据。
作为首个设置民营经济发展局的副省级城市,经过六年的探索,青岛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目前,青岛共拥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6家,居全省首位,并与宁波、深圳并列全国计划单列市第一;省级特色产业集群14家,居全省并列第一位。在2024年度全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中,青岛市位列副省级以上城市第8位,其中,市场环境指标位列全国第3名,较去年跃升2个位次。
可以看出,民营企业是经济发展的活力源泉,已成为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新的重要力量。它们需要一方成长的“沃土”——如何提振企业发展信心、促进服务提质增效、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青岛深谙于心。
5月27日,青岛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链固链建链常态化行动围绕未来产业、生命健康产业链在北京中关村举办了两场对接活动。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局长郭振栋出席活动,并带队前往清华大学成像与智能技术实验室、北京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考察调研。
在前不久发布的“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当中,青岛将生命健康产业作为突破发展的5个新兴产业之一,提出到2027年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全力打造“海洋药仓·中国康湾”产业地标。
活动期间,针对生命健康产业投资大需资金的关键诉求,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点对点”梳难题,在不足三小时的对接会中,京青双方企业收获满满——
专攻商业航天领域的青岛上合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以“硬科技”实力出圈,与椭圆时空(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蓝箭航天空间科技有限公司两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有效推动科技与产业上下游彼此赋能、互促共进;苏州希盟科技、“北京土著”华夏芯智慧、半导体上游企业矽磁新能与青岛西海岸新区招商中心进行了充分交流,合作意愿拉满。
用心用情,双向“奔赴”
2024年,青岛市常态化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链固链建链行动,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先后举办20场产业链专场对接会,编制17篇产业链图谱,27家链主企业发布了314项合作需求,吸引1125家优质中小企业参会交流,其中外地企业546家。
诚然,这只是“半年报”的一隅。
4月18日,“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以新质生产力引领高质量发展”民营企业家媒体见面会举行,五位民营企业家来到青岛市政府新闻发布厅,讲述他们以创新突破开辟发展道路的生动实践和奋斗故事。
“青岛市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提供了全方位支持……包括企业融资、项目推介、产业链融合等,政策上包括利用政府资源和渠道,组织对外交流与合作,开展相关培训、展览、推介等活动,对我们企业自身发展和商务合作都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青岛浩海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逄增辉感言。
全市年轻一代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报告会、升级拓展“护航行动”6.0版、新能源汽车维修行业“蓄能·开局”系列交流会……“半年报”梳理的一幕幕,都是对2025年民营企业座谈会精神的深刻实践。
下半年,青岛将继续以“10+1”创新型产业体系、“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为主攻方向,聚力在培优育强、提质增效、营造环境、统筹保障四大方面28项重点任务上攻坚突破,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全市高质量项目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奋力在中国式现代化青岛实践中答好“民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