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向美国“划红线”
日前,综合路透社、《印度快报》等外媒报道,印度官员表示,为与美国政府就贸易协议达成共识,印度代表团决定延长在华盛顿的访问时间,以解决双方在关税、市场准入等问题上的分歧。与此同时,印度财政部长为与美国的谈判划出两条“红线”。
在这场重要的贸易谈判中,印度此举可谓引人注目,背后有着诸多值得玩味之处。
据印度《金融快报》6月30日报道,印度财政部长尼尔马拉·西塔拉曼表示,农业和乳制品是印度在谈判中的两条“重要红线”,必须高度谨慎处理。她说道:“是的,我很乐意达成一项协议,一份大而好、漂亮的协议;为什么不呢?”她补充说,尽早达成贸易协议更符合印度利益。此前,特朗普表示,美印“可能”签署一项“非常宏大”的贸易协议,但并未透露细节。
显然,这两条红线的划定,绝非偶然,有着深刻的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
印度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群体数量庞大,农业在印度经济和社会结构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民的支持对于莫迪政府的执政根基至关重要。如果在贸易谈判中轻易开放农业和乳制品市场,大量美国农产品涌入印度,可能导致印度本土农产品价格受到冲击,农民收入减少,进而引发社会不稳定。这是莫迪政府不得不谨慎考虑的问题。
此外,削减美国农产品的关税可能会威胁印度的粮食安全,并使小规模农户暴露在全球价格波动之下。印度的农业生产以小规模农户为主,他们的抗风险能力较弱。一旦美国转基因作物等大量进入印度市场,这些小规模农户可能因无法与之竞争而面临破产。同时,印度的乳制品行业也尚处于发展阶段,需要一定的保护来提升竞争力。如果此时过度开放,可能会被美国成熟的乳制品企业冲击,阻碍印度本土乳制品行业的发展。
美国 “政治新闻网” 近日也报道称,美国与印度谈判的最大挑战在于开放印度农业市场,特别是转基因作物和乳制品领域。报道称,作为印度教占主导的国家,印度对进口牛副产品存在重大宗教顾虑,这也进一步增加了开放乳制品市场的难度。
印度这次能把美国逼疯
基于这样的现实面前,印度不得不给美国“划红线”。与此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印度哪来的底气对美贸易谈判 “划红线”呢?
首先是经济韧性。印度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这是其在贸易谈判中的一大优势。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中产阶级规模不断扩大,消费能力逐渐增强。以智能手机市场为例,近年来印度智能手机销量持续增长,众多国际品牌纷纷加大在印度市场的投入。而在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中,也能窥见印度市场的吸引力。中国的家电、电子等产品在印度广受欢迎,印度从中国大量进口相关产品,这不仅体现了印度庞大的市场需求,也让印度看到自身在全球贸易中的重要性。尽管印度经济增速在某些时期有所放缓,但长期来看仍保持着一定的增长态势。例如,印度央行2月7日暗示,未来将采取限制性较小的货币政策,以刺激低迷的经济。根据首次预估,在私人消费复苏的推动下,预计印度2024 - 25财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将同比增长 6.4%,这显示出印度经济有着一定的内生动力。
其次是缘战略。美国在“印太战略”中需要印度作为制衡力量,这赋予了印度一定的筹码。美国试图通过拉拢印度,在印太地区构建对其有利的战略格局,以应对所谓的 “挑战”。而在这一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中,印度与中国的贸易关系也不容忽视。尽管印中在边境等问题上存在摩擦,但在经济领域,双方贸易规模庞大且互补性强。印度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以及中国对印度的经济影响力,让美国在与印度贸易谈判时,不得不考虑印度背后的经济关联,不会轻易对印度采取强硬的措施,以免印度倒向其他阵营。
最后是多边外交策略。印度积极发展与欧盟、中东、俄罗斯等其他经济体的关系,降低了对美国市场的绝对依赖。同时,印度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其贸易格局。印度从中国进口大量工业制成品,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同时也向中国出口棉花、铁矿石等原材料,形成贸易互补。这种多元化的外交和贸易布局,使得印度在与美国的贸易谈判中能够更加从容,不必完全受制于美国。
这么看下来,就算印度没把美国逼疯,美国也不得不妥协,只能说特朗普还是太飘了。
说在最后,印度在以往贸易谈判中也有过坚持立场甚至退出的经历。印度就因担心国内产业受到冲击,对一些条款存在疑虑,最终选择不加入。这次在对美贸易谈判中,印度延续了这种对自身利益的坚守态度,敢于对美国划出红线,维护自身在关键领域的利益。
未来,美印贸易谈判将走向何方,双方能否在分歧中找到平衡,达成令双方都满意的协议,值得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