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观新闻记者 吴潇远
养生茶饮、食疗药膳、中药面包……如今,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医药+餐饮”的创新融合掀起了饮食新潮流。在我市街头,各类中药茶饮店,药膳餐厅方兴未艾。
“中医药+餐饮”是否有养生作用?饮用或就餐时又该注意哪些问题?这一新趋势对传播中医药文化有怎样的意义?连日来,记者进行走访了解。
“中医药+餐饮”受热捧
在绳金塔历史文化街区,一家中医生活综合体今年3月开始营业以来,便吸引了诸多年轻人竞相打卡。跟随人群的脚步,记者走进店内,扑面而来是一股淡淡的中草药香。
在一楼茶饮区,店员正将中药材熬制的浓缩液加入茶饮中,再点缀若干辅料,一杯兼具口感与养生的特色饮品便制作完成。“我们选用药食同源的原料,比如茉莉山楂化食饮有助于消化,红枣枸杞补气轻乳茶可以滋补活血,很受年轻人欢迎。”该综合体负责人林炯告诉记者。
穿过茶饮区,记者来到了诊疗区。几位挂了号的年轻人正排队等待医师把脉问诊。“我们为顾客免费把脉,还提供正骨、推拿、艾灸、针灸等医疗服务。”诊所主要负责人于立民介绍,诊所在卫健部门进行了备案并取得了凭证,所有的医师均有执业医师资格证,严格遵循服务规范,确保每位顾客都能享受到专业、安全的中医诊疗服务。
仔姜生焗鲈鱼、地黄橙皮黄牛肉、白芷黄豆凤爪……登上二楼,是该综合体的药膳用餐区。“我就住在这附近,这里的菜品口味清淡,比较养生,这已经是第三次来了。”市民陈女士告诉记者,今天同她一起来的,还有女儿和母亲。
这种创新模式正在南昌多个商圈兴起。在艾溪湖嘻街,一家中药茶饮店同样人气颇旺。不少年轻人一边品尝养生茶饮,一边翻阅中医科普书籍。“中药加茶饮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组合,既能体验中医药文化,还能养生,十分值得一试。”一位顾客向记者分享他的感受。记者注意到,店内推出的多款饮品都颇具养生特色,如五指毛桃冰柠饮、桃胶银耳炖奶等。
如今,南昌正掀起一股“轻养生”新风尚,这种“中医药+”的创新模式,为市民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传统医学正以更年轻、更亲民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
中医药文化焕新出彩
我国药食同源文化源远流长。《黄帝内经》中提到:“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本草纲目》收集了很多食疗方法,有着丰富的药食同源内涵。
目前,国家对可以添加到食品中的中药材有明确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生产经营的食品中不得添加药品,但是可以添加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截至2024年8月,我国按照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目录管理规定的食药物质总数已达106种。
当前,我省不少中医院也推出了中药茶饮。如江西省中医院近年来研发推出了多款中药茶饮,其中乌梅汤广受青睐,洪都中医院推出了消脂茶、祛湿茶、养颜茶、祛风扶正茶等,使用方便。
如今,中医药文化正以“药食同源”为纽带,在规范与创新中焕发时代活力。从《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到食药物质目录的科学管理和动态调整,从传统医籍的食疗验方到街头巷尾的养生茶饮,中医药文化正在完成一场跨越千年的“现代化转型”。随着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应用场景的持续创新,这份根植于中华文明的生活智慧,必将以更规范、更亲民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让健康养生的种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
专家提醒:养生餐饮“因人而异”,避免盲目进补
添加了中药成分的茶饮和菜肴是否具有一定的养生功效?在饮食中添加中药成分是否有益?广大市民在选择和购买时又需要注意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来到了江西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中医药餐饮产品更多是一种饮食上的创新,其功效与药材本身的质量、制作工艺和个体差异等因素密切相关,但不能代替中药。”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中医师项凤梅表示,公众对这类产品应有理性认知,既不盲目夸大其功效,也不完全否定其作用。
“食物本身带有‘疗’和‘养’两种功能,在日常生活中,中药与食材的结合很常见。”项凤梅举例说明,比如血虚阳虚者,可以适当摄入一些当归羊肉汤来滋补。
项凤梅提醒,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中药的反应也有差异,要根据自身的身体情况和健康状况来进行判断和购买。要避免长期或高频次摄入,如遇健康问题还需及时就医寻求专业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