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一”前夕,96岁的共产党员徐斌又一次来到南宁市福建园军休所陈列橱前。老人久久凝视着陈列橱内的老物件,思绪又回到70多年前抗美援朝战争的战场上,当时她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批入朝参战部队跨过鸭绿江。从天真烂漫的年轻姑娘到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峥嵘岁月在她身上烙印下难以磨灭的军人印记。
徐斌1929年出生于辽宁沈阳。“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是黑暗的,在‘伪满洲国’当了13年亡国奴,那时候老百姓不能买米吃米,只能吃糠,不然会被当作‘经济犯’抓起来。”每每回忆起那段经历,老人依然感到愤怒和屈辱。
后来,徐斌遇到了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她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1948年,她和身边的很多同龄人做出同样的选择:参加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入伍后,她被分配到部队后方医院,成为一名卫生员。
1949年9月,徐斌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党员要做排头兵,冲在前面。”她对自己说,从此她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跟随部队南下作战期间,由于敌机不断轰炸,部队只能白天隐蔽,夜晚负重疾行,每天晚上走几十公里山路是常有的事。每次部队停下来休整,徐斌都要忙个不停,顾不上护理自己早就磨破的双脚,她忙着给战士们烧水洗脚,“战士们用热水洗脚能缓解疲劳,行军才能更舒服些。”徐斌说。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徐斌所在的部队接到命令奔赴朝鲜战场,她第一时间向党组织递交了请战书。跟随部队从安东(今丹东市)跨过鸭绿江后,她被安排在志愿军某野战医院,成为一名战地护士。
“志愿军入朝初期物资匮乏,医院条件十分简陋,我们不得不把受伤战士安置在朝鲜百姓家中休养,让他们躺在简陋的担架上。”徐斌回忆,“每天,我领着护士们小跑着挨家挨户给战士们治疗,休息时就和工程兵一起争分夺秒地挖棚洞。”他们在山脚或山腰上挖一个洞,再用木架支撑,上面覆上瓦片碎石,就成了棚洞。
“那时每天都有很多受伤的战士被送来,我们既要治疗又要挖洞,基本没睡过一个好觉。”徐斌说。她至今难忘,一名受伤战士刚从前线下来,经过简单包扎后就要求马上返回前线,但实际上他的伤势很严重,需要送往大后方进一步治疗。“我当时非常感动,我们的战士真是好样的。”徐斌说。
1953年7月27日,中朝代表团与“联合国军”代表团在板门店签署《朝鲜停战协定》,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志愿军陆续返回中国,但在朝鲜仍有大量伤员需要治疗。身为护士长的徐斌毅然留下,继续奋战在救死扶伤一线。其间,徐斌与同为医生的爱人在异国他乡结婚。1955年,在沈阳分娩仅40天的徐斌带着孩子再次去到朝鲜,直到1957年才回国。
回国后,徐斌跟着爱人来到广西,被分配到部队医院,继续扎根医护工作一线,直至1983年3月离休。之后,徐斌受部队、社区、学校等邀请,经常为年轻官兵、党员干部、社区居民、学生讲述自己参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经历,分享在战火硝烟中抢救官兵的感人故事。
“作为抗美援朝战争的参与者、见证者,能够从战场上活着回来,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我是幸运的。”徐斌感慨,为纪念牺牲在异国他乡的战友们,她把他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本报记者黎兆齐
上一篇:穿汉服拍身份证照?警方不推荐
下一篇:围挡一拆 “眼” 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