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竹板,开了言,我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员。今天不把别的谈,专门把抵制天价彩礼来宣传。天价彩礼是害人精,大家一定要认清。美满姻缘被拆散,许多家庭结仇怨。它的危害可不轻,说一个事例大家听……”
走进我市耀州区天宝路街道崔兴村,远远就听见袁英民家的乡村曲艺小院里传出清脆的快板声。 今年61岁的袁英民,是陕西省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耀州区第七届道德模范,同时还是我市耀州区作家协会会员、耀州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他热爱写作,尤其擅长快板创作。
作为陕西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师,自袁英民家挂牌曲艺小院后,他充分发挥宣讲师作用,将党的创新理论、方针政策编排成快板在小院表演,吸引了周边群众参与,场场爆满。
从农民到宣讲师:快板声里的初心
袁英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因为家境贫寒,父亲早亡,不得已放弃了高考机会,17岁就扛起生活的重任,外出务工。自幼就爱好写作的他,即使在外打工,也从来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在打工期间,他依然坚持读书,并爱上了快板写作,经常利用工作间隙为工友打快板说故事,这种言简意赅、生动活泼的讲故事方式,一下子就得到了大家的喜爱,更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
2017年,耀州区成立“草根宣讲团”,袁英民带着自己创作的快板词主动报名。然而,宣讲团负责人告诉他:“快板词写得好还不够,还要说得动听、打得精彩。”当时已经50多岁的袁英民没有退缩,而是跟着视频自学打快板,硬是啃下了“四页瓦”(一种由四块竹板组成的传统快板)这门技艺。
“那时候每天练到半夜,手指都磨出了茧子。”袁英民回忆道。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的他已能娴熟地运用快板进行宣讲,10年来演出1300余场次,成为耀州区家喻户晓的“草根明星”。
他的快板唱词都是根据宣讲需要“量身定制”,内容涵盖党的惠民政策、农村的发展变化、群众的切身感受。每次演出前,袁英民都要把表演词反复“演练”,他心里清楚,宣讲不光要“留人”更要“留心”,要想让人“挤破了头”来听,非得在内容上下功夫不可,多年来,他从没有停下创作的步伐。
曲艺小院:乡村文艺振兴的新阵地
走进位于袁英民家中的“创作室”,一进门的展架上,摆满了他多年来沉甸甸的荣誉,窗前的桌子上,整齐地摆放着他写的快板词草稿。
“前半年已经演了3场,后半年还计划了很多场。《天价彩礼害人精》《厚养薄葬要提倡》这些都是我最近写的。”袁英民告诉记者。
自袁英民家挂牌成为乡村曲艺小院,这里就成了周边群众的文化活动中心。每逢节气或节假日,小院里总是热闹非凡,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听袁英民说快板、讲政策。
“以前村里娱乐活动少,现在有了曲艺小院,大家不仅能听快板,还能学政策,日子越过越有滋味。”村民王女士笑着说。
袁英民计划未来创作更多正能量作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我现在基本两三天就有一场演出,未来我就想多创作正能量的快板作品、小品,活跃大家的文艺生活,为乡村文艺振兴做出贡献,咱们现在有了曲艺小院,把文艺这一块一定要做好。”袁英民说。“宣讲政策要站在群众视角,弄清楚他们关心啥、需要啥,这样大伙儿才能坐得住、听得进、记得牢。”他补充道。
新媒体助力:快板视频“火”出圈
编快板、背台词、下基层,袁英民风风火火忙个不停。他的快板接地气、幽默,结合耀州的风土人情,站在群众的视角,把握群众关心的、需要的,让大主题、大道理变成大白话、家常话,群众喜欢听、坐得住、有收获。
除了线下演出,袁英民还紧跟时代潮流,将快板表演录制成短视频,在抖音、微信等平台传播。袁英民的快板视频成了社交平台上的“常客”。
他创作的快板作品朗朗上口,圈粉无数,总能以简练的语言,将党的理论政策和耀州风土人情以及群众生活巧妙融入快板的韵律之中。他的作品《疫情防控靠大家》《党史学习记心间》等,因语言幽默、形式新颖,迅速走红网络,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突破百万。
“现在很多年轻人也爱看快板,这说明传统艺术只要创新表达,依然有生命力。”袁英民感慨道。
截至目前,他的多篇作品已在各级新闻媒体刊发,200余部视频作品在抖音、微信、网站等新媒体平台热传,深受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自2017年加入耀州区“草根宣讲团”以来,他积极创作,并用快板演说的形式,奔赴全区各镇(街道)、村(社区)、各单位各部门、企业、学校、医院等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党史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环境保护、疫情防控等内容1300余场次,深受社会各界好评。
如今,袁英民的快板已成为我市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他用乡音传党音,用文艺润民心,让理论宣讲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充满烟火气的“精神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