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湖州日报
○ 沈兴元
和理发师阿健的交道算来已有二十二个年头了,我也从黑头发剃到了白头发。
他原来的理发店就在我原单位大门的左侧,租赁了旁边一所中学的店面房,门面不大。那天中午第一次去理发,一进门,看见里面已有两个中学生模样的人在等。座上正理着的是一个十来岁的小孩,不过也奇怪,这么小却长出了一些白头发,理发师傅透过镜子看到了我疑惑的眼神,就冒出了一句:“这真正叫少年白。我已碰到过好几个了,蛮多的。”似乎一方面在安慰小朋友,另一方面打消我的迷雾。师傅的声音很清脆,又带点金属音质,很好听。于是,马上磁一样吸引我对他的观察、打量。个头在一米七五左右,白皙消瘦,头发乌黑,双皮眼,高鼻梁,尤其他看人清澈的眼光,让人有种发自心窝里的好感,一个标准的南方帅哥。
“他好了,下一个你来。”一边为小孩掸去颈后的细碎发,一边招呼坐在一角的中学生。忽然,店门吱嘎一声,进来一位年轻的姑娘,瓜子脸,丹凤眼,齐耳发,性格颇有点汉子味。她直径喊他:“阿健,我来汰个头,吹个风。”“好好,还要等两位,你先坐坐。要么帮忙给他们洗洗头。”从他俩的口气中就知道不是一般的熟。姑娘也真雷厉风行,唤上另一个中学生开始洗头了。他们忙开了,我闲得实在慌,遂装模作样来回翻阅边上那两本旧杂志,心里却琢磨起他的这个店名,起得还真不错。店的位置在学校大门旁,来理发的人大多是学生,用“健儿”意蕴很好。
等时间是很心焦的,原以为给学生理发程序上相对简单点,可阿健师傅一点不马虎,动作节奏轻巧、细致、和顺,再配以言语的关爱,真不像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所为。
“师傅轮到你了,等急了吧。”他见我洗好头,略带歉意地对我说。我一看手表,离下午上班还早,随道:“没有没有。”
他开始专注为我梳头吹发。瞅着镜子,几次摆动我的肩膀说:“你的脸型长,人又瘦,建议头发要剃得短一点,这样就显得胖点;发型吹得稍平,不要高,面孔就方正些。”反正我是第一次听到有理发师给你提建议,按现流行叫发型设计。我没有理由拒绝:“就按你说的来。”理好后,十分满我的意。
往后我理发只要在湖城几乎都在他这里理。
大概过了三年,有一天中午我去理发。健儿见我进来,一边忙着手里活,一边招呼我。我看他脸色疲惫,说话也有些毛,就问他是不是昨晚没睡好,他说这里要拆迁开发房产了,学校后勤已找他谈过了,叫他抓紧寻地方,限期二十天搬出。这几天生意又不能停,又要找房子,忙了点。他顿一顿又说,房子意向已有了,再谈一次差不多了。
理发店的新址离我单位还是很近的。重新开张的那一天,我趁中午去吃面条路过,也去祝贺一下。进屋一看房屋面积比原先大了,估计超过二十个平方,除了几把椅子是旧的,墙面、灯光、镜子、洗漱盆、热水器都是新的,连吹风机、剃发刀也换了,还按了液晶电视机,鸟枪换炮,可下了血本。我一如既往做他的忠实的客户。
平时,店前的T字街是个摆摊的菜市场,早晚两市烟火气很浓,车水马龙,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好多人买好菜,正好理个发回家,方便实惠。所以生意不用愁,只是客户群体由多数学生变成“买汰烧”的市民百姓。健儿的热情好客,使得周围的居民经常来店闲憩、聊天。店边的几个卖菜人结束了早市也乐意到店里抽根烟或打个招呼,这里似乎成了菜市的中转站。到了冬季有个卖红烧羊肉的双林人老蔡,直接把大铁锅放在店的门口,香气四溢,直让人食欲难收。看人家早出晚归的,健儿主动让他晚上收摊后,把大煤炉的铁锅放进自己的店里。还有摆果蔬摊的江苏宿迁人老张,每天早上三四点就去西门运菜,健儿干脆把店门钥匙也给他了。几年下来,连我也和老蔡老张混得倍儿熟,有时也蹭点便宜货带回家。可健儿这样帮他们,从没有想贪图点什么,反而经常帮买些剩下的起底货。也许大家都是同道中人,做小本买卖,实属不易吧。
再后来,我工作调动,和健儿理发店,一南一北,去一趟要穿城而过,不是很方便,到健儿理发的次数少了许多。
最近一次去健儿理发,是在一个月前的周三下午,用“奇遇”也不为过。
那天我走进店里,生意比较清淡,只见阿健为一位穿着碎花暗红色连衫裙的女士洗头,边洗边相互在开着玩笑。因躺着洗,也看不清她的脸长啥样,但不像一个小姑娘。阿健见我来了,仍像初识时一样,让我先坐坐,开水自己倒。然后用少有的狡黠,跟我卖起了关子,问我:“你晓得这个女人是谁?”我哪里知道,又不认识她。他又说:“你仔细想想看。你们肯定碰到过,望远一点猜。”我搜肠刮肚,找不到一点头绪。于是策略地回答:“我又没见着她的脸,怎猜得到,又不是神仙。”他洗完了她的头,用手一拉,让她坐了起来。“你看是谁?”瓜子脸、丹凤眼,难道是她?但现在是长头发呀。她定眼看了我一会儿,先开了口:“大哥,贵人多忘事。你第一次到阿健这儿理发,还是我给你汰的头。”
“噢,你好像更时髦更漂亮了,不敢认了。”我恭维中又有点惊喜“今天怎么会这么巧,难怪早晨听到喜雀叫呢。”
“是啊,我专挑阿健空的时候来。勿轧闹猛,所以一般很难碰到。今天再次碰到你,证明我俩还有缘分。”她骨子里还是直性子。
我惊喜于这么多年他们还记得第一次碰面的情景,更惊诧于这么多年同在一个城市如此之近,却又如此得不甚遇见。
正像缘分有时是一种偶遇、一种巧合。和英子的再次相遇,已隔了二十多年。
“英子就在对面的新华路农贸市场做生意,上午划鳝丝傍晚卖蔬菜,日子还不错。”
“阿健,别说了,都是苦差使。你看我的手,哪像一双女人的手。”她说着伸出十个手指头给我们看。
看着这双与漂亮脸蛋不太匹配的手,我眼睛瞬间有些酸楚。
“大哥,阿健也不容易,一个人守住这个店二十多年了,收入也不高,还这样死心塌地。他技艺高,口碑好。反正我是非常佩服他。”
“别笑我了。我现在五十多岁,你看头发也只剩下这么几根了,只有这个样子了。再说三百六十行,总有人去做一行吧。”
英子的坦荡、阿健的直白,却让我陷入了沉思。人世间,每个人的命运各有不同,可能有太多的无奈,但生活还要继续,只要懂得珍惜,尊重自己的选择,也能活出无愧。也许阿健遇见理发这一行也是一种巧合,但他择一业,终一生,值得珍惜;英子选择卖菜,有苦有乐,值得珍惜;我能和英子重逢,更是难得的珍惜。让我们一起珍惜当下、珍惜身边人、珍惜身边的一切。
我珍惜与阿健的友谊,更冀期健儿理发店的未来是好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