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嘉兴日报
■何志荣
明太祖朱元璋,因长子朱标早逝,又不想让其他儿子接班,便决定立朱标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皇太孙登基后,诸叔不满,尤其是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造反,攻克京城。
建文四年(1402)六月,建文帝朱允炆得知南京金川门失守,想自杀。翰林院编修程济劝逃亡,少监王钺跪地提醒:“高皇升天前,曾留下宝匣,交代遇难时可开启。”众人听后赶到奉先殿,打开一看,内有3张度牒,分注“应文”“应能”“应贤”名字,装有袈裟、僧帽、僧鞋、剃刀及银元宝10锭。并告示:“从鬼门出,余等从水关御沟行,在神乐观西房会合。”遵照遗旨,程济立即为皇上剃头,换上袈裟。吴王府教授杨应能,想自己就是“应能”,便毫不犹豫跟着剃度,监察御史叶希贤,领悟到自己是“应贤”,也马上剃度换装。殿上五六十人,都愿意跟从。建文帝怕人多风声大,决定由杨应能、叶希贤等5人随行,其余遥为应援。于是,建文帝让杨、叶扮作比丘,程济扮道人,翰林院编修史仲彬为仆从。
八月十六日,一行5人从南京出发,依赖水路,几转到杭州湾。此时建文帝考虑到,太常寺少卿侍读学士高逊志是老师,以后还要向他请教,所以决定第一站到嘉兴竹林高逊志家。据《竹林八圩志》载:“一到高家埭,高氏已全家他避,室无一人。帝率从官至厅,事略坐,见庭中梅,果实正熟,乃摘食之。”建文帝未遇主人,便在高氏光裕堂壁上题诗一首:“主人浮舸去,燕子空守梁。果熟无人采,留供过客尝。”款署“飞霞”二字。建文帝又见堂下有块巨石,上凿“槃涧”二字,深信高逊志忠心不变。《八圩志》还云:“因事先未洽,高逊志候在永嘉雁荡,未见帝至,誓作西山饿夫,这位老臣最终竟饿死山中。”
由于高家无人接待,他们连夜进嘉兴城,驻跸于洪武间重建的楞严寺内。寺内住了几天,建文帝通读了《楞严经》,看完后若有所思地长叹一声,提笔写道:“阅罢《楞严》磬懶敲,笑看黄屋寄昙标。”吐露出他阅读完经文后,顿觉世俗事务格外淡漠,连钟磬也不想敲的心情。“黄屋”二字,本指帝王的黄缯车盖,平时象征着权力与地位,今就一起付与佛门吧!“昙标”即指佛门。诗末尾他苦楚地低吟:“百官此日知何处?惟有群乌早晚朝。”昔日的群臣已云飞星散,现只能听到寺外的乌啼声。
从楞严寺出来,建文帝听取史仲彬建议,到闻川(今王江泾)史家村暂住。据清光绪赵惟嵛所纂《嘉兴县志》载:“俱帝尝两至史家村,住仲彬家,转徙入滇。”看来建文帝很难选择逃亡路线,大臣们陪着转悠,到史家村住几日,曾另觅他处,后又回到史家村,故载“尝两至”。并附诗赞史仲彬护主之举:“闻川曲曲史家村,鱼服真龙赖此存。一片丹心恋故主,千秋白骨报新恩。”“鱼服真龙”是讲皇上化装成和尚,“一片丹心”是言史仲彬。建文帝在史家待了一月有余,最终几经辗转,历尽艰辛逃至云南武定狮子山正续禅寺,长期隐居下来。禅寺壁上留有他的《述怀》诗:“牢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愁。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朱允炆题此诗距朱棣篡位已近40年。建文帝逃难传说颇多,留下诗作多有雷同,途经嘉兴的史迹散见于方志及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