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美成
当前,互联网“去中心化”的传播特性突破了传统信息管控机制,为各类信息的高速扩散提供了技术条件。特别是突发舆情在网络空间的快速蔓延,极易导致青年学生产生认知偏差,甚至引发非理性行为,这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现实挑战。新形势下,必须高度重视网络空间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切实维护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安全。
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
随着互联网普及率日益提升,微博、微信、贴吧、论坛、客户端等网络新媒体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社交活动的主要形式。高校大学生是新媒体最为活跃的用户群体,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最为关注,并习惯于通过网络新媒体来发表意见,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舆情传播速度迅猛。当代大学生是伴随互联网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熟悉电脑、各种网络软件、网络平台和网络语言。同时他们具有很强的权利意识和表达意识,对校园内的相关事件有很高的关注度,由于群体的同质性,容易引发共鸣,带来舆情爆发。同时社会对大学的关注度也较高,有关学校的舆情爆发后,常常引来社会媒体的关注,造成舆情的迅猛传播。
意见表达较为片面。大学生在年龄上处于人生的青年时期,生理上趋于成熟而心理上尚未成熟,还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而大学生往往对社会问题较为敏感,但对事件的本质把握并不准确,在复杂的网络世界中容易失去正确判断,形成偏激、冲动的非理性认知并在网络媒体发表意见,由此形成错误的言论导致高校网络舆情危机。
容易形成沉默螺旋效应。沉默螺旋效应是指在某一事件发生之后,舆论会从多种意见讨论很快形成一种主导意见或观点,这种占主导的意见或观点一旦形成就会不断得到强化,最终成为统一的观点和意见。而其他意见则会被不断掩盖,成为沉默的观点和意见。大学生容易受别人意见的影响,即使自己有不同意见,但由于没有把握而保持沉默,产生从众心理,在舆情传播过程中被所谓“意见领袖”的观点所裹挟,形成沉默螺旋效应。同时由于大学生身份的同质性,容易在群体中产生情感共鸣,放大错误认知的扭曲效应。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路径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要通过对参与各方责权利的合理安排与制衡,实现参与者行为的有效约束和积极自律。可从以下方面入手进行。
构建多元参与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机制。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涉及的主体有学校宣传管理部门、在校大学生、学校教师、网络的各种“意见领袖”、校友及学生家长等高相关度群体、网络媒体等。做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应构建多元参与的治理机制。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应畅通学生参与治理渠道,建立健全诉求表达和意见吸纳机制,推动学生有序参与校园民主管理。通过常态化沟通平台,及时回应学生关切,吸纳合理建议,将矛盾消解在萌芽状态。面对突发网络舆情,学校应深入剖析学生情绪爆发根源,精准回应群体性诉求,通过解决问题与正向引导相结合,有效控制和扭转舆情态势。同时,要强化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推动教师与家长共同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形成教育合力,筑牢校园稳定防线。高校应充分挖掘校友资源潜力,搭建线上互动平台,邀请优秀校友与在校生分享成长经验,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激发学习动力。宣传部门要主动对接网络媒体和意见领袖,通过常态化交流合作,增进社会对高校的认知与理解。同时,要着力培育新时代网络宣传队伍,鼓励专家学者依托专业优势打造高校“智库网红”,在关键议题上发出权威声音。通过构建校友联动、媒校协同、师生共创的立体化传播格局,高校能够在舆情应对中把握主动权,有效引导网络舆论走向,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网络法治意识和道德意识。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中要贯彻依法治网的要求,应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在高校学生纪律条例中增加相应的条款,对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失范行为进行相应的惩戒。同时要注重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在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文件中应与时俱进加入网络道德规范的要求,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道德观念,树立自觉抵制反动、暴力、黄色等不良信息传播的道德意识,树立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的道德行为规范。高校也应对网络领域的道德模范进行表彰和宣传,在大学生群体中树立遵守网络道德的时代榜样。通过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制度建设,增强大学生在网络上的法治意识和道德意识,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环境。
打造开放共享的高校特色网络文化平台。高校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方面应主动作为,在网络空间建设意识形态工作阵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打造开放共享的文化平台,把对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导入到网络空间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要顺应网络传播规律,创新话语体系和传播方式,推动从单向灌输向互动体验转变。要善于运用青年喜闻乐见的网络表达方式,通过情景模拟、话题讨论等参与式教育,培养学生正确判断网络舆情的是非标准,让大学生网民在接触网络舆情时,能够在正义与否、正当与否上作出正确判断。要充分发挥网络文化阵地作用,以校史教育为载体,运用新媒体技术讲好高校的校史、讲好高校的价值理念、讲好高校的精神追求、讲好高校的文化传承。让大学生网民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认同学校、热爱学校、努力奋斗、奉献祖国等价值观念。
(作者为江苏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党委书记)
上一篇:保险业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下一篇:军工板块或迎来新一轮景气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