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津日报
“多亏有天津的‘娘家人’,我才能把工资要回来!”日前,被施工企业拖欠工资的农民工王先生,通过12351职工服务热线求助,市、区两级工会党员干部迅速调解,10天便帮他成功“追薪”。市总工会相关负责同志说:“作风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将用心用情用力保障每一位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让大家看到作风建设实实在在的成效。”
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全党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进作风建设的“必修课”。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全市上下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群众关切,在解决问题上下真功、见真招,持续推动作风转变,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学习教育带来的新变化、新面貌。
高效解题,转作风跑出惠民“加速度”
不久前的一天,12351职工服务热线铃声急促响起。农民工王先生焦急地反映,他在某项目工地务工10天,后因受伤离职,但被施工企业拖欠6300元工资,自己的医药费、孩子的学费没了着落,眼看生活陷入困境。市总工会在初步核实情况后形成工单,转至施工企业所在的河西区总工会。
河西区总工会迅速响应,连续3天前往施工企业沟通协调,让企业负责人认识到错误。经过市、区两级工会多次沟通协调,7天后,王先生收到全部工资。“工会干部雷厉风行的作风和解决问题的高效,让我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王先生说。
一根“电话线”,架起“连心桥”。市总工会通过12351职工服务热线倾听职工诉求、维护群众利益,将作风建设成效切实转化为解难题、办实事的具体举措。
市总工会相关负责同志介绍,王先生的情况并非个例。“每一通来电背后都是职工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也承载着他们对工会组织的信任。自学习教育启动以来,市总工会联合人社、司法等部门开展劳动领域风险隐患排查专项行动,将欠薪问题作为重点整治内容,各级工会组建党员先锋队,深入企业、工地、商圈开展普法宣传、法律咨询300余场,覆盖职工5万余人次。同时修改完善细化《天津市工会法律援助工作细则》,为符合条件职工提供法律援助服务。目前市总工会通过12351热线共接到欠薪类投诉3472通,通过积极参与劳动人事争议协商调解,成功调解案件1907件,为劳动者挽回经济损失5206.49万元,切实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
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是检验学习教育成果的“晴雨表”。市妇联认真落实“四下基层”制度,开展深入调研,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转变作风、高效办事、贴心服务。
“我们社区新手父母多,对科学育儿的困惑和问题也多。在向市妇联反映后,家政便民市集很快就‘搬’进社区。刚才咨询了几个家政服务机构,学到很多实用育儿方法。”在津南区丰达园社区近日举办的家政便民市集上,市民陈女士直说收获颇丰。
市妇联聚焦家庭需求,深入推进并不断优化“津姐家政进社区”工作,将家政便民市集开进全市大小社区。各家政企业以现场展示、互动问答、沉浸体验等方式,让社区居民切实感受到“服务到家、幸福到家”。市妇联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将聚焦妇女儿童急难愁盼,更加深入察民情、听民声、解民忧,持续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精准破题,暖“新”暖心兜牢“保障网”
“以前觉得自己一直在城市里‘跑’,没个着落,现在企业里有了妇联组织,我们也有‘家’了!”外卖女骑手王芳笑着说。
作为妇女群众的“娘家人”,市妇联重点关注“三新”(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领域女性群体,聚焦基层妇联组织改革,以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为抓手,不断拓展妇联组织覆盖面。截至目前,全市各级妇联在“三新”领域建立妇联组织4754个、妇女之家阵地1465家,基本实现对在津全国500强企业、互联网企业和女性社会组织的全覆盖。
“我们坚持‘开门教育’,注重解锁‘三新’领域女性的‘暖心密码’,主动链接资源、搭建平台,精准对接妇女群众需求,开展职业发展、维权关爱、科学育儿等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还印发暖‘新’卡,实现维权帮助、困难救助,让关爱服务‘一码触达’,在群众可感可及中提升作风建设成效。”市妇联相关负责同志表示。
暖“新”又暖心的还有市总工会。在聚焦落实民心工程任务中的免费查体任务时,市总工会了解到,快递员、外卖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作节奏快、流动性强,组织参加体检有困难。市总工会便将体检服务由“等上门”变“送上门”。一方面,对于无法到市职工疗休养中心查体的,派出移动体检车上门服务。今年以来,开展外检71次,查体15329人,其中新就业形态劳动者1117人。另一方面,在“知工”App开通了面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线上免费体检预约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可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预约查体时间。6月份线上预约开通以来,已有133人成功预约,52人完成查体。
市总工会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将进一步巩固学习教育成果,持续深化作风建设,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用心用情解决职工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天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