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黑龙江日报
□刘付承 陈若松
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刻重塑教育生态,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变革注入全新动能。运用智能技术推动思政工作传统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已成为增强思政课时代感和吸引力的关键路径。高校思政课应主动拥抱智能变革,构建智能教学矩阵,通过AI辅助分析等技术手段,实现从“局部优质”到“全域优质”的质效提升,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焕发时代活力。
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核心优势。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为思政课堂带来结构性变革。AI驱动的教学系统能实时捕捉课堂动态,分析学生参与度与情感反馈,为教师提供精准的教学决策支持。这种技术赋能推动了师生关系的优化重构: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型为学习引导者,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人工智能在实现个性化教育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通过构建学习者数字画像,AI系统能精准识别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认知特点与发展需求。基于大数据分析,可自动推送匹配的理论阐释、历史影像等结构化资源,创设高度适配的自主学习环境。如对抽象理论偏好者推送深度解读,对视觉学习者提供动态图解,对实践导向者匹配社会调研项目,极大提升了自我教育的精准性与效能。智能技术为突破传统教学瓶颈提供创新解决方案。AI实践平台构建起“沉浸式”历史场景;移动智慧课堂实现弹幕提问、实时投票、AI答疑等多维互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则能对学生讨论内容进行情感倾向与价值取向分析,实现即时教学反馈。这些技术应用有效弥合了传统课堂单向灌输与当代学习需求的鸿沟,推动教学形态从“平面化”向“立体化”跃升。
建构“四维联动”融合模式,深化智能思政创新。针对当前智能思政建设中的关键问题,构建“主体激活、阵地构筑、评价革新、协同发展”的四维联动模式,推动思政教学实现深层次变革。
主体激活,重构师生智能互动新生态。在AI思政教学体系中,教师角色应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和“价值引领者”,掌握智能教学设计、教育数据可视化、人机协同授课等新型技能,将抽象理论转化为AI叙事、动态图谱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同时利用智能平台激发学生主体性,开展研究性自主学习,引导其参与教学全过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阵地构筑,打造智能思政育人平台。高校构建“三位一体”智能思政育人平台:一是建设校级智慧教育运营中心,统筹技术资源和内容生产;二是打造院级AI工作室,开发具有学科特色的思政产品;三是培育班级智能终端,推动思政教育向日常生活渗透。同时引入AI辅助分析学生学习行为数据,建立动态学习者画像。
评价革新,建立动态监测评估体系。构建多元立体的评价体系:一是过程性评价,通过智能平台记录学生参与讨论、完成作业、创作作品等行为数据;二是终结性评价,采用智能技术分析学生发帖内容的情感倾向和价值取向;三是增值性评价,对比分析学生入学和毕业时的价值观变化,建立“思政素养成长云档案”,关注学生成长过程。
协同发展,构建开放教育生态。高校可通过校企合作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如与科技企业共建“AI思政实验室”,与媒体集团合作建设“智慧传播工场”。鼓励学生运用智能工具创作融媒体理论产品,深入社区开展数字化宣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持续发力,推动智能思政创新。推动思政课教学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实现立体化改革。未来思政课智能化教学改革:一是在教学理念上,从“技术工具论”转向“生态重构论”,将AI不仅视为手段,更作为育人新生态;二是在资源建设上,从“分散开发”转向“共享共建”,打造AI思政资源云平台;三是在教师发展上,从“技能培训”转向“素养培育”,全面提升教师的智能胜任力。
基金项目:2023年度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00后’大学生高校思政课教学与全媒体技术深度融合研究”(HNJG-20231289);2023年度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项目(湘教通[2023]318号文件序号26)。
(作者刘付承系长沙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作者陈若松系长沙医学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