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市场监管报
6月27日,在江苏鹏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生产车间,一台低阶煤清洁提质回转窑正在进行出厂前的最后调试,显示屏上跳动的温度场数据精准到±15℃。“这台国内首台套装备的热效率比传统工艺高18%,每一个焊接点的探伤合格率都要达到100%。”站在设备旁的鹏飞集团首席质量官仲跻松轻轻敲击着窑体外壳说。
作为从乡镇企业成长为全球回转窑系统解决方案龙头的“隐形冠军”,鹏飞集团在董事长王家安的带领下,以技术创新为笔、绿色制造为墨,在建材机械领域书写着“小装备撑起大质量”的产业传奇。
智改数转 让数据成为质量“把关人”
“传统制造靠经验,现代质量靠数据。”仲跻松说。他领着记者走进数字化控制室,一块实时刷新的光伏发电数据屏格外醒目。“我们配备的分布式光伏系统年发电1056.79万度,每一度电的碳排放数据都会同步录入产品质量档案。”他说。仲跻松点开 一台锂矿焙烧回转窑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界面,从原料废钢的70%至80%再生利用率,到焙烧过程中98%的锂辉石转化率,每一项指标都配有检测图谱。
谈及智能检测的变革,仲跻松指向车间里正在作业的激光切割机说:“以前老师傅手工检测板材缺陷,1分钟最多看30米。现在这套系统每分钟能扫描100米,疵点检出率从60%飙升到98%。”他翻开一份对比报告:“就拿回转窑筒体卷制来说,应用‘零浪费’卷制工艺后,材料利用率从82%提升至96%,每年节约钢材1200吨。”
在鹏飞集团的“六零工厂”建设方案里,一组量化目标被红笔重点标注“到2025年实现包装材料98%回用率”。王家安拿起一个经过17次改良的设备包装方案说:“这个蜂窝纸板结构既保证缓冲性能,又能100%回收,单套设备包装成本降低15%,但我们的质量标准不降反升——运输破损率必须控制在0.05%以下。”
技术攻坚 破解“卡脖子”的质量密码
在鹏飞集团技术中心的展柜里,锂矿回转窑模型与能效检测报告并列陈列。“这套锂矿焙烧技术的核心在于内传热优化与余热回收。”仲跻松说。仲跻松展示一组对比照片:左侧是传统窑内的结圈残渣,右侧是鹏飞集团独创的阶梯风道换热装置。“我们创新回转窑窑内传热方式,研发了余热高效存储循环利用工艺,使锂辉石焙烧转化率由90%提高至98%,工艺整体节能效果提高10%,实现了回转窑焙烧产物的高效转化与系统节能。”王家安向记者介绍。
谈及核心技术突破,“鹏飞集团首创了多齿数、小模数、小变位、小螺旋角和小滑动率差的‘一多四小’大型重载齿轮协同设计方法,发明了面向成形齿轮的配对齿轮加工技术,提升了关键零部件使用寿命和可靠性。”鹏飞集团技术人员介绍。在低阶煤热解领域,鹏飞集团与科研院校合作开展的装备项目,突破了NOx和SO2排放超标及产品(提质煤、焦油和煤气)质量波动大等关键技术瓶颈,该技术在低阶煤绿色洁净利用项目中实现重大突破,有效推动燃煤行业向绿色化、清洁化发展。
在产学研合作展区,鹏飞集团与清华大学共建的“节能储能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成果墙令人瞩目。“11项核心技术里,4项是颠覆性创新。这套技术让每吨锂盐能耗下降10%,但我们的质量管控更严苛——每批次产品都要经过连续稳定性测试,就像当年攻克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危废技术时,在现场持续收集了大量运行数据。”仲跻松指着锂矿焙烧回转窑的能效检测报告说,“锂矿绿色提锂工艺技术的节能指标始终保持行业领先,而我们对每一道生产工序都设置了高于行业的质控标准。”
标准引领 从“跟跑者”到“规则制定者”
在鹏飞集团国际业务中心的世界地图上,70多个国家的项目点位星罗棋布。“哈萨克斯坦120万吨水泥线项目,我们用中国标准重新定义了当地行业质量。”仲跻松展开项目验收报告说,“回转窑热效率比当地传统工艺高25%,但验收标准里增加了12项额外检测——比如窑体表面温度不得超过55℃,这是我们给自己加的‘质量砝码’。”
作为参与制定45项国家和行业标准的企业,鹏飞集团的标准创新渗透在每个细节。“我们在土耳其2500t/d水泥生产线项目中,仅用15个月就完成了从设计到调试的全流程建设。”鹏飞集团技术人员展示着项目验收资料说,“该项目被当地称为‘中国技术、中国制造、中国标准、中国速度’的典范,2018年6月,土耳其总理出席竣工剪彩,对项目质量给予高度评价。”而在塔吉克斯坦3300t/d生产线EPC项目中,鹏飞集团技术团队针对当地复杂的气候条件优化了窑体设计。“仅温度场监测就部署了多组传感器,确保设备在不同工况下稳定运行。”仲跻松说。
谈及标准输出的核心支撑,仲跻松重点介绍了鹏飞集团独创的“双集成、双一流”质量管理模式。“通过全产业链集成与全流程集成的双向协同,我们实现了从原材料到成品的无缝管控,而质量指标一流和服务标准一流的双重保障,让中国装备在国际市场赢得话语权。”他说。以哈萨克斯坦项目为例,“通过‘双集成’模式,我们整合了设计、制造、施工等环节的关键数据,确保全流程质量可控,而‘双一流’标准则要求设备运行稳定性和售后服务响应速度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仲跻松说。
这一模式在塔吉克斯坦3300t/d生产线EPC项目中再显成效——针对当地复杂气候,鹏飞集团技术团队通过全流程集成优化了窑体设计,并依托实时监测系统确保设备稳定运行。
站在鹏飞集团的绿色工厂前,王家安望着正在吊装的光伏板感慨:“从乡镇企业到行业标杆,质量是唯一的通行证。”在他身后,低阶煤提质回转窑正在进行绿电调试,设备铭牌上的“中国制造”四个字在阳光下格外耀眼。正如他常说的“窑火淬炼的不仅是装备,更是精益求精的质量信仰”。当智能检测系统与传统窑炉制造碰撞,鹏飞集团用20年时间证明:质量从来不是终点,而是永不止步的攀登。
作者 | 中国市场监管报记者 祝 富 通讯员 贲道林
编辑 | 黄星蓉
审核 | 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