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 张忠德
6月29日,@朱雀玄武敕令本人在社交媒体发文,称自己请求改回曾用名朱雀玄武的申请暂未通过审批。此前其表示,自己高考报名和高考准考证上的名字是朱雀玄武,改名为周景明后,担心影响大学录取通知书签收,故而提交改名申请。然而,桂阳县警方调查证实,身份证号不变并不影响入学,其借夸张名字博眼球的意图昭然若揭。
13个月提交11次改名申请,湖南小伙“朱雀玄武敕令”把户籍窗口当成了满足个人任性的“名字加工厂”。从最初的朱云飞,到如今的“周景明”,其间他还申请过诸如“周天紫薇大帝”等让人匪夷所思的名字。这一荒诞事件,不仅暴露了个人的肆意妄为,更凸显出对公共资源的漠视。
每一次改名,户籍部门需完成审核材料、修改档案、更新系统等流程,背后是大量行政资源的消耗。13个月11次申请改名,如此高频次申请改名,无疑过度占用了有限的公共资源,致使真正有合理户籍业务需求的群众面临排队时间延长、办事效率降低等问题。因此,桂阳县警方以“扰乱公共秩序”为由叫停其改名申请,并无不当。
民法典虽赋予公民姓名权,但同时明确“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户口登记条例也规定,公民变更姓名需符合正当理由。“朱雀玄武敕令”借“影响录取”为由反复更名,实则为打造“人设标签”,此类行为不仅违反公序良俗,更涉嫌滥用姓名权,已构成对户籍管理秩序的恶意干扰。此前,某网红一年内三次将姓名改成诸如“X?尼古拉斯?XX”这类夸张形式,同样因扰乱管理秩序被限制改名,可见此类行径已触碰法律红线。
姓名承载着个人的身份认同,绝非博流量的工具。频繁改名不仅削弱了姓名的法律严肃性,一旦被认定为恶意扰乱公共秩序,还将对个人信用产生负面影响。此次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权利有边界,规则不可越。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改名规则,设置合理的申请门槛与时间间隔;公众也需明白,追求个性不能以牺牲公共资源为代价。唯有如此,才能维护社会秩序,守护规则堤坝。
责任编辑:郭林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