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讯(记者 陈起鸿)昨日,本报推出《乘扶梯,你还是习惯左行右立吗》报道(详见7月2日A3版),针对“左行右立”和“并排而立”的扶梯乘坐模式展开讨论,引发读者关注。两种乘梯模式有何利弊?记者联系有关部门专家进行了解答。
厦门市特种设备检验检测院(简称“市特检院”)电梯责任师赖跃阳告诉记者,扶梯不适合人行走——扶梯运行速度通常为0.5m/s至0.65m/s,人正常步行速度在1.4m/s左右,两者速度叠加,易产生安全风险。因设备或自身急停或减速,人容易向前扑倒,如扶梯上人流拥挤,还会产生连锁反应。
根据上海地铁2019年统计数据,扶梯事故中约45%因行走碰撞引发,所以建议市民乘坐扶梯时,避免跨步或走动,防止因梯级移动而失衡;同时,应紧握扶手,避免跑动踩空或撞到他人。
此外,赖跃阳还告诉记者,行人长期“左行右立”,会导致自动扶梯右侧滚轮磨损量大于左侧,对梯级链条施加不对称载荷,使两侧不同步拉长,从而增加电梯整体损耗,埋下安全隐患。
实际上,记者了解到,多地地铁部门已叫停扶梯“左行右立”。北京部分地铁扶梯上出现“小脚印”,提醒乘客可并排站立;上海地铁在扶梯乘梯须知中明确:禁止行走或者奔跑;四川成都地铁专门回应网友,不提倡“左行右立”,建议乘坐扶梯时保持静立……多地地铁运营公司接连发出倡议或提示:不提倡“左行右立”,并大力宣传,引导乘客在乘梯时站稳扶好。
业内人士表示,“左行右立”这一文明倡议的初衷是为他人提供便利,体现社会互助精神。然而随着城市发展提速与安全理念升级,这一传统习惯正面临效率与安全的双重考验。要改变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构建与时俱进的出行文明,既需要持续开展公共宣传,又要在基础设施优化、管理制度完善等方面协同推进,方能让安全出行理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