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三酉资本)
名言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单一商品的价格本身并没有意义,只有把这种价格与选择者面对的大量其他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进行比较,这种价格才有意义。
文 / 肖九郎
2100、2000、1900、1800,这不是时间倒流的痕迹,而是过去一个月里中国高端白酒标杆的批价波动,但在中低端市场却是另一番景象。
近日,中国酒业协会发布《2025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显示,100-300元取代300-500元成为最畅销的价格带产品;倒挂严重的价格带占比分布中,竟然没有100元以下的产品。
时隔不到三年,洋河海之蓝升级到第七代,从第六代的“滴滴三年陈”,升级成第七代的“3年+5年”。同时,59元洋河大曲高线光瓶酒上线,基酒“100%三年陈”。
近几年市场对洋河颇有微辞,但哪家企业的发展历程又是一帆风顺的呢?
时代的红利此起彼伏,在浪尖上风光过的人,更能体会在浪底蓄势待发的澎湃。
1
升级只为降维战?
年销量突破1亿瓶、年饮用顾客超过3亿人次,过去20多年里,洋河海之蓝用数据创造了历史。
但时代已变,过去两年白酒各大价格带下移,导致原来300-500元价格带的产品开始对100-300元价格带的产品造成降维打击。
这种现象在30多年前的日本威士忌身上早有显现,华泰证券根据日本国税厅相关数据统计显示,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本世纪初,日本威士忌经历了长达15年的均价下行趋势,区间降幅高达50%。
从此,日本威士忌进入性价比时代,现在我们面临同样的时代。
“酒是陈的香”是一个在全世界都通用的共识,抛开品牌溢价外,同等价格下比拼的还是酒的“陈”。
尽管洋河海之蓝刚在2022年7月底焕新第六代上市,但去年以来面对300-500元价格带下移带来的降维打击,显然三年前的“滴滴三年陈”未来可能难以在内卷中脱颖而出。
在今年6月中旬举办的股东大会上,洋河股份提出要将核心大单品海之蓝打造成年营收200亿的超级产品。
千元产品每扩大1亿规模只需要多卖10万瓶,而百元产品扩大同样的规模则需要多卖100万瓶,如果同时还要多加陈年老酒的话,对一家酒企的基酒库存量是一项长期考验。
第七代海之蓝在第六代基础上多加5年陈老酒,按照年一年1亿瓶以上的销量测算,每年至少需要2万吨5年陈老酒的供应能力。
目前主要的浓香品牌中的百元价格带中,能够做到“滴滴三年陈”的产品已是少数,“3年+5年”的老酒组合则更为罕见。
2024年年报显示,洋河股份半成品库存量接近70万吨,高居白酒上市公司榜首。如果按照5年陈老酒的标准倒推回5年前,洋河在2020年的半成品库存量也有60万吨以上。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当然对于消费者不断追求的性价比,洋河不仅需要百元的海之蓝,更需要百元以下的光瓶酒市场。
2
59元的光瓶“海之蓝”
在中高端白酒普遍为价格倒挂而焦虑时,百元以下市场的很多产品却还能实现每瓶5-10元的利差收益,外加消费基数大、流转快等优势,现在玻汾、红星二锅头、顺品郎已经成为经销商与烟酒店的新“宠儿”。
但目前百元以下产品还仅仅停留在品牌与价格优势上,普遍把“纯粮”作为百元以下光瓶酒的品质标准,而在追求性价比的时代里,显然已经难以满足消费者的更高要求。
近日洋河推出59元洋河大曲高线光瓶酒,基酒“100%三年陈”,意味着百元以下光瓶酒市场将迎来无包装版的“第六代海之蓝”。
除此以外,洋河还在渠道方面与宿迁的同城“兄弟”京东打造一场“兄弟局”。
6月22日,“兄弟携手 共创未来”洋河大曲高线光瓶酒战略发布会在内蒙古包头举行。
“兄弟”是京东集团创始人刘强东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在本次发布会上,洋河与京东正式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在供应链优化、新产品开发、数字化营销、人工智能应用等多个维度持续发力,为消费者带来更新更好的体验。
洋河股份在官方微博中表示:“很荣幸与东哥在沙漠欢聚,共话桑梓。”微博中提到,刘强东多年来始终心系家乡宿迁,对家乡、对洋河的发展给予大力支持。为表达敬意,洋河特别为京东定制了211ml和618ml两款光瓶酒,寓意京东“211限时达”服务和“618”购物节。目前,该产品已在京东平台开启独家预售。
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本次活动上指出,2025年白酒行业正面临深度调整,一方面,高端酒需求减弱,酒类市场进入存量竞争期;另一方面,消费者进入“三理性”时代——饮酒量理性、价格选择理性、风格偏好理性。在此背景下,极致性价比产品成为市场新趋势,而兼具品质与价格优势的洋河大曲高线光瓶酒的推出,正是顺应这一趋势的战略实践。
经济上行期,商务需求增加,即便提价中高端白酒依旧需求旺盛;而进入承压期时,商务需求减弱,自饮需求反而短期受影响较小,低价、高性价比的产品将成为主流。
今年以来以蜜雪冰城为首的消费类上市公司均有翻倍以上的涨幅,资本市场不一定是经济的晴雨表,但资本市场却是当前经济的镜像反应。
老酒是白酒行业里无法复制的“时间先生”,洋河近70万吨陈年基酒,是应对“寒冬”的“棉袄”,还是开启新周期的“钥匙”?或许不在酒厂的账本里,而在消费者追求性价比的大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