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嘉兴日报
■文/摄 陈 佳 整理 杨 枫
眼下,又到了菜籽油飘香的时节。
秀洲人喜欢油菜,逢春采菜心,开花赏油菜,结籽了还喜欢到要把它“榨干净”。今年,秀洲刚收获的、最新鲜的油菜籽已在第一时间被运往榨油坊。轰鸣声中,金黄油液从榨油机汩汩涌出,杭嘉湖大地上,又迎来一年中最期待的农事活动之一。
清晨五点钟,在秀洲区王店镇王建公路旁,张建林的作坊已机声隆隆,几辆载着麻袋的三轮车早早等在门外。
自5月25日开榨至今,这方场地就没消停过。张建林说,早半个月最盛时,门前场地挤得车都停不下,一天最多要打掉2000公斤菜籽,海宁、王店、洪合,甚至更远地方的农户,都要带着精心晒干的油亮菜籽而来,扛走一桶桶金黄的菜籽油。
“方圆几十里,几十年做下来,都认我们这个味。”说起自家油,张建林底气十足,“香,就香在这个‘土’字!”张建林铲起乌亮的菜籽,倾入炒炉。热力催逼下,菜籽在炉中翻滚,浓郁的焦香冒了出来。
“土法”绝非简陋,每一步都凝聚着经验与巧思。晒好的菜籽先经风扇除尘,入炒炉炒至水分尽去、香气四溢;初榨出的“毛油”,需经历盐水调理,将杂质吸附;毛油再经离心机高速甩动,最终流出透亮的菜籽油。
而今年的菜籽也格外“争气”。张建林介绍,受益于今年好天气的馈赠,油菜花开时天气干燥,结籽时又晴雨轮换,使得菜籽的出油率高,每百斤菜籽可榨出将近40斤油。
场地一角,淡褐色菜籽饼堆成小山。张建林铲到一块儿:“喏,这就是我们的‘工钱’!”
农户带来菜籽榨油,油带走,留下的菜籽饼便是张建林夫妻俩的报酬。这不起眼的副产品,却是周边果园农户眼里的宝贝。“种葡萄、草莓的都认它当肥料,卖饼子的收入还算不错!”张建林算起账来眼中有光。
农户省下加工费,果园获得天然肥料,油坊稳赚不赔,三方各得其所——这条充满乡土智慧的循环链,撑起了老张夫妻俩二十余载的营生。
“零添加”土菜籽油香醇浓厚,本地老饕深谙其妙。今年75岁的王炳生小心灌装刚榨好的油,他早上七点从海宁出发,驮着九十斤菜籽赶来:“七八年了,每年都来。土菜籽油香啊,炒菜不焦不蔫儿,还比超市买的油省三分之一哩!”像他这样的老主顾遍布周边,油一吃完,便又扛着新菜籽登门。
这口醇厚的乡土滋味,甚至俘获了千里之外食客的味蕾。一位王店建设村的顾客,他的香港客户尝过张家的油后,专门托付:“再买一些,要送去香港的!”
更有一些上海、杭州的食客专程驱车而来,一买就是几百斤,后备箱装不下了才罢休,“带回去分给邻居,香得挡不住啊!”
“王店张氏传统压榨菜籽油”是秀洲区区级非遗项目,今年57岁的张建林榨油已22年,其祖父、父亲、大哥皆操此业,家族榨油史近百年。“以前用木头撞榨,我都没见过!我接手时已有老式机器。”作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他感慨工艺变迁,老式机器出油香气稍逊,如今新机配合古法,味道反更胜往昔。
一年榨200吨菜籽,除了代加工,张氏油坊还销售自营品牌的油。这油不进超市,却凭口碑扎根乡土。“超市里面不去的,基本上就在油坊里卖一卖,小打小闹啊。”张建林笑着说。
但这“土香土香”的气味,正是不少老秀洲人餐餐不离的。老张妻子在一旁笑言:“几十年了,总有人寻回来,说这就是姆妈灶头炒菜的味道。”
一桶桶新油被搬上车厢,载着田野阳光与百年手艺的温度,驶向万家灶头。曾经,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每人每月凭票才能换四两油;如今油香满屋,是技艺的坚守,更是这片丰饶土地对辛勤劳作者最温暖、最醇厚的犒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