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很多人都说减重实在是太难了,甚至“越减越重”。其实减重本身并不难,难的是能否下定决心,坚持科学的方法。
如今的医学手段足以帮助绝大多数人拥有健康体重,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体重管理是一项顽固且复杂的综合健康系统工程,只有坚定信念、自律并坚持,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为什么体重容易反弹
许多人在减重过程中,体重会出现反弹,甚至越减越肥。这是因为体重管理不仅是生理调节,更涉及心理和行为自律。良好的体重管理需要长期努力,不能指望短期速成。
体重管理会经历不同阶段。对于体重过轻、营养不良者,体重管理可分为:体重增加期、体重减重期和体重保持期。
对于超重或肥胖者,通常包括体重减重期和体重保持期。大部分超重或肥胖者需要经历“减重期”到“保持期”。一般来说,科学管理3到6个月可见到明显变化,6到12个月可实现持久稳定的健康体重。
体重的变化是内心信念和健康生活理念的外在表现,科学减重的过程需要遵循医学规律和循序渐进的原则。良好的体重管理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不能指望一蹴而就。
图源:视觉中国发现“隐形热量”,制造“热量缺口”
科学减重的核心是少吃为主,运动为辅。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控制总摄入量。肥胖的根本原因是能量摄入大于消耗。科学减重的关键在于制造“热量缺口”,也就是减少每日总热量的摄入。
记录每日饮食。我们常常低估了自己每天吃进去的东西。因此减重的第一步,建议记录一天所有饮食,包括饮料、点心、水果、杂粮、餐饮及营养补剂等,这样有助于发现“隐形热量”。
不饿不吃,不饿即止。减重期间建议遵循不饿不吃,吃到不饿即止的原则,避免无意识进食。
食物多样化。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应尽量做到食物多样化。这样不仅能满足身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也能让饮食更丰富,减轻因单调饮食带来的压力和不适。可多选择蔬菜、水果、全谷物、豆制品、瘦肉、坚果等进行多样搭配。只要总热量不超标,食物种类越丰富,对身体越有益。
控制总热量。很多人关心一天应该吃几餐才更科学。其实,只要每日总摄入热量超标,无论分成两餐、三餐还是四餐,对体重管理的影响都差不多。可以根据个人作息和习惯灵活安排餐次,关键在于把握好每日总量。
细嚼慢咽。吃饭时建议每口食物尽量小一些,并且每口都要多咀嚼,最好能达到20到30次。这样做有几个好处:一方面,细嚼慢咽可以让大脑及时接收到“吃饱了”的信号,避免吃得过快导致摄入过多;另一方面,充分咀嚼能让食物和唾液更好地混合,帮助消化吸收。当我们吃得慢、咀嚼次数足够多时,体内控制饱腹感的激素才有更多时间释放,大脑就能更早感受到饱意,从而更容易控制进食量。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不仅有助于减重,还有利于肠胃健康。
调整进食顺序。吃饭时先喝汤,再吃蔬菜和肉,最后吃主食。主食最好选择粗粮,少吃精米精面。
饿的时候最怕“饥不择食”
减重期间有饥饿感是很常见的现象,科学对待饥饿感,是坚持减重的关键。饥饿时,不必硬撑,也不用担心少量进食会影响减重效果。可以少量多次,细嚼慢咽地吃一些低热量、易产生饱腹感的食物,如蔬菜、小块水果等。比如感觉饿时,可以先吃一小口香蕉,慢慢咀嚼,待饥饿感减轻后就可以停下,剩下的可以等到下次饿时再吃,这样既有助于控制热量,也更容易坚持。
在减重期,一天中可能会存在很多饥饿的时候,可以提前备好水煮鸡蛋、黄瓜、番茄、牛肉等低热量食物,防止“饥不择食”。如果在家里吃饭,可以在吃之前决定好要吃的量。如果在外面进餐,可以控制点菜的量,以免在吃的过程中控制不住自己。
减重期间要坚决避免高热量零食和含糖饮料。如薯片、糖果、巧克力、蛋糕等,这些热量密度高的食物非常容易让努力功亏一篑。含糖饮料(如碳酸饮料、奶茶、加糖咖啡、运动饮料)同样如此,减重期应完全避免。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市面上有很多无糖或代糖饮料虽然号称“零卡”,但越来越多研究发现,代糖可能通过影响味觉、胰岛素分泌和肠道菌群,破坏葡萄糖代谢,增加胰岛素抵抗和慢性疾病风险。因此,建议减重期间也要少喝无糖饮料。如果实在忍不住想喝,可以偶尔选择小份正常含糖的饮料,但一定要控制量,切忌长期依赖。
对于低卡零食的认识也需提高,低卡零食包括蔬菜脆片、无糖酸奶、烤制坚果等也属于零食。应该仔细关注营养成分表和热量,避免掉入“伪轻卡”的陷阱。
水果虽健康,但有些含糖量和热量较高,比如香蕉、葡萄、荔枝和芒果。如果控制不好,容易摄入过多热量,影响减重效果。建议减重期选择糖分较低、个头较小的水果,如草莓、柚子、圣女果、猕猴桃等,并控制每日总量。
运动后不能“想吃就吃”
对于不喜欢运动的人来说,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养成运动的习惯。除了去健身房、体育馆等运动场地运动外,还可以在家里跳操、走楼梯、定期做家务、骑自行车上班等,总之就是根据自身的作息规律和工作时间,定制一套属于自己的运动计划,见缝插针地运动,不要为没时间运动找理由。
很多人认为,只要多运动,就可以不在意吃多少,这其实是个误区。一般成年人(体重60到70公斤)进行一小时中等强度的慢跑,大约会消耗450到600千卡,一小时高强度间歇训练可消耗600千卡甚至更多。但大多数日常运动每小时只能消耗约400到500千卡,且很难长时间保持高强度。
举个例子,如果运动后喝下一瓶饮料,再加上一顿正餐,运动消耗的热量很容易就被“吃回来”,甚至超过消耗,导致体重不降反升。因此,无论在运动期间还是运动后,都要注意控制总热量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不必纠结于某一天的体重数字
在体重保持期,建议每天早上起床后监测体重,这有助于及时了解体重变化并灵活调整饮食和运动。但需要注意的是,体重受饮食、运动,甚至激素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数据本身具有波动性和延后性。也就是说,调整了饮食或增加了运动,体重变化不一定会立刻就会反映出来。
因此,不必纠结于某一天的体重数字,而要关注一周甚至更长时间的体重平均趋势。如果发现体重出现持续上升,应该及时减少饮食或增加运动。
体重下降的过程通常不会呈现一条直线。很多人都会遇到体重平台期——一段时间内体重不再明显下降,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只要坚持科学管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体重一般会继续向理想目标缓慢靠近。
体重管理搭子,互相加油
体重管理并不是孤军奋战。家人和朋友的理解、陪伴和鼓励,能极大提升减重的信心和动力。
家属有督促、管理的责任,且不建议家里常备零食。一家人最好能一起运动,一起在饮食方面做出调整,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朋友之间可以从饭搭子变成体重管理搭子,共同制定健康的饮食计划,结伴运动,互相监督,彼此加油。这样在遇到情绪波动或动力下降时,更容易坚持下去。
不要盲目信任网红减肥食品
科学减重讲究循序渐进,一般建议每周减重0.5到1公斤为宜。减得太快不仅难以维持,还可能损害健康。切勿使用极端节食、单一食物减肥法或随意服用减肥药物。只有合理规划,长期坚持,才能收获真正健康的体重。
在减重过程中,有些常见误区需要特别注意:
一,只吃蔬菜水果,不吃主食,这样很容易导致能量和蛋白质摄入不足,影响健康。应保证主食、蛋白和蔬果的均衡摄入。
二,不运动,只靠节食,容易出现体重反弹。
三,盲目信任代餐或网红产品,这些产品的长期效果往往不明确,建议以天然食物为主。
减重的路上,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只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并且保持信心和耐心,每个人都能实现理想的体重,拥有健康的身体。别被一时的困难打败,相信自己,你一定能做到!
(作者狄建忠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事减重代谢外科事业20余年。王晨为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普外科主治医师。)
原标题:《天热宜减肥:每口食物咀嚼20次,把饭搭子变成“减肥搭子”,饿的时候别乱吃》
栏目主编:陈俊珺 文字编辑:陈俊珺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来源:作者:狄建忠 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