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她从渝北大山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如今又跟随团队培育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车厘子回到大山,尝试为家乡以及浙江、云南等地的乡村带去改变,让当地农户增收。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博士刘勋菊研究车厘子6年,今年博士毕业之际,她选择了继续博士后工作,“我打算继续研究樱桃等植物的育种,让中国的樱桃和更多农作物走向世界。”
刘勋菊在农场察看树苗。 李相如摄凭一封邮件,与水果研究结缘
刘勋菊的家,在重庆北部一座层层叠叠的大山里。她不仅是村中的第一个大学生,也是当地走出的第一个研究生,第一个博士生。
“后来,我被送到法国联合培养。老师们问我家在哪里,我打开地图,展开路线,告诉他们从上海到我家需要整整两天,那一刻,大家都惊呆了。”
在老家,刘勋菊的父母以务农为生,平时除了照顾她,还要抚养正在上学的妹妹和患病的弟弟。最艰苦的时候,家里三餐只能吃面条和土豆,连大米都吃不起。
也正是这段儿时的经历,也让她发自内心地感激袁隆平院士,“解决了很多人的温饱问题”。也因此,以袁隆平为榜样,让更多人以更低的价格吃到更好的水果品种,成了刘勋菊学习的动力。
2013年,她考入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本硕连读专业,一头扎进果树研究。2019年,她早早面谈、确认了自己的博士生导师,计划去研究葡萄,却因名额问题失之交臂。
焦灼之际,她给上海交通大学张才喜教授发了邮件,让读博梦想得以延续。张才喜教授团队正是樱桃研究的顶尖团队。也就是从那时起,她正式走上了车厘子研究的道路。
刘勋菊在实验室检查樱桃幼苗。 李相如摄回到山里去,带着新技术去
从小生长在田间地头,让刘勋菊打心眼里觉得“农业给人肉眼可见的成就感。”在导师张才喜的支持下,她和团队成员先后四次深入云南、湖南、新疆等地。她很快发现,在有些农村,水果栽培技术比较落后。
就拿葡萄来说,仅能实现一年一熟,极大浪费了光热资源。此外,白腐病和日灼等病害也比较明显,亟需专业指导。“不少果农遇到患病果树,往往舍不得砍伐,其实,只有尽早处理,才能避免影响其他树木。”
针对这些问题,他们编写了《柑橘栽培管理》等多份手册,用国内领先的栽培管理技术为果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帮果农实现现有品种的优化升级。
同时,团队还与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建立市级专家工作站,对果农进行长期的指导培训。这种科研扶贫模式,预期带动就业超2000人,促进当地增收超千万元。
刘勋菊在实验室。 李相如摄2000万!刷新单个果树品种转化最高纪录
说起车厘子,大家第一时间会想到智利。尤其是智利专利品种“斯凯拉雷”,这种黄色的车厘子,一斤的售价就达几百元。在我国,大连等地也有车厘子产区,但品种大多仍依赖外国进口。在国内是否也能种出好吃、多产、早熟的车厘子品种,让更多人实现“车厘子自由”?这是刘勋菊所在团队一直在研究的。
“甜樱桃早熟栽培”就是刘勋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研方向。这其中的一大难点,就是休眠的解除。甜樱桃在冬天需要经历一定时长的低温积累,这一冷量积累时间,被称为需冷量。
甜樱桃的需冷量越低,休眠时间越短、开花越早、经济效益越高。露地栽培的车厘子每年上市时间大都在5-6月份,低需冷量的品种经过设施栽培可以提早至2月份上市。这一举措可以帮助国产甜樱桃早日实现进口替代。
此外,在北方,甜樱桃品种的需冷量大概在800-1500小时,而上海的冬季仅能提供200-300小时——北方的果树在上海“睡不醒”,就无法开花。而通过持续研究,刘勋菊所在团队培育的新品种,需冷量仅200小时左右,远低于传统品种,同时还具有畸形果率低、果型好、糖度高、产量高等优点。
今年,团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交萌2号”和“通萌6号”,已经和果品公司签下总价值2000万元的科技成果转化合同,刷新了我国单个果树品种科技转化的最高纪录。
高价值的收获背后,是团队十多年如一日的扎实研究。张才喜教授团队的甜樱桃育种工作,早在2005年就开始了。
在品种培育之外,刘勋菊所在的团队也已解析了中国樱桃、欧洲甜樱桃、毛樱桃等多个樱属植物基因组,发表樱桃领域国内影响因子最高论文,位列全球樱桃研究“第一梯队”。
犹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欧洲甜樱桃从遥远的大洋彼岸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扎根生长。而今天,中国的甜樱桃品种也将漂洋过海,奔赴海外。不久前,刘勋菊就带领团队一起去日本进行调研,她希望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甜樱桃品种带到国外,让它们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刘勋菊和团队在日本山形市。(受访者供图)原标题:《大山里走出“车厘子博后”,她带中国车厘子走向世界》
栏目主编:樊丽萍
来源:作者:文汇报 李相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