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牧、张文海介绍万毅入党油画
五里槐战斗参加者之一封士清
八路军陇海南进游击支队第三团团长汤曙红
中国青年抗日救亡义勇团领导人周晓江
青口十八勇士雕像
孙家山肉搏战阵地
陈士榘(右二)、符竹庭(右一)在攻打赣榆城的前沿阵地指挥战斗
抗日山全景
□ 吕修军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连云港大地上,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了抵御外侮,不惜牺牲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从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部,到多个村庄连成的苏鲁交通线;从小沙东海战的悲壮到青口战役的大捷;从普通农民、学生成长为战士,到支持八路军作战的“洋八路”……连云港大地上的抗战故事,只是中华抗日大潮中的小小浪花,但也有很多事件和人物,在全国都有重要和独特的影响力,尤其值得后人记取。
作为苏北鲁南战略要地和海陆枢纽,连云港在抗战史上发生了众多第一次和第一个。这些连云港地区“第一”的史实不仅具有地方色彩,更在华中乃至全国抗战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连云港地区第一个抗日救亡团体:
中国青年抗日救亡义勇团
1937年夏,东海县早在大革命时期就入党,但后来失掉组织关系的周晓江、郇华民、孙挹清、徐润斋、李铁民等人,联络刘锡九、马楠、周朝餱、马志、郇震、郇明爱、郇振中、刘凤锦等经常聚会。他们慷慨陈词,激扬文字,深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年9月,他们仿效“东北抗日义勇军”,在郇圩秘密成立了“中国青年抗日救亡义勇团”。此后,连云港地区各种抗日救亡团体纷纷建立,汇聚起强大的抗日救亡力量。
连云港地区第一次抗登陆作战:
孙家山保卫战
连云港地处陇海铁路最东端,北接青岛南达沪宁背靠徐州,地理位置非常重要。1938年5月19日,日军200余人分乘汽艇在云台山海岸的孙家山强行登陆。东北军第667团3营采用“阵地固守+机动反击”战术,黑夜潜入敌营,用手榴弹和刺刀展开战斗,杀敌30余人,其余日军狼狈逃回舰艇。此战指挥员、团长万毅,刚于当年3月11日被发展为中共特别党员,他是东北军中走出的唯一一位开国中将,也是满族将军中军衔最高者。在连云港发展万毅入党的谷牧,后来成为新海连市第一任市委书记,后又成为新中国的国务院副总理。
连云港地区第一个全面抗战后恢复的中共党组织:
中共赣榆县特别支部
早在1927年秋,我党便开始在连云港地区开展革命活动。但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绞杀下,到1934年11月,党的活动全部中断。1938年五六月份,属于部队系统的中共鲁东南特委书记赵志刚先后两次到赣榆找张树仁、李克济等谈话,研究党员发展和组织恢复工作。6月下旬,受赵志刚指派,李旦夫在赣榆县城主持召开全县党员会议,宣告中共赣榆县特别支部正式成立,张树仁为书记。之后,中共海属工委等相继建立,连云港革命斗争再次有了党的坚强领导。
连云港地区第一支由我党领导的正规抗日武装:
陇海南进游击支队第3团
1938年春,汤曙红团结家乡进步青年,成立汤沟乡民众抗日自卫队。九十月间,他又串联邻县抗日武装,成立东灌沭边区抗日游击总指挥部。1939年4月10日,经苏皖特委、陇海南进游击支队司令部批准,东灌沭边区抗日游击总指挥部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第3团,汤曙红为团长,周瑞迎为政委,全团约1500人。这支队伍没有任何红军建制部队作基础,却在短时间里成长为一支坚强部队,转战苏鲁皖,为之后八路军第5纵队和新四军3师主力部队在这些地区开辟根据地打下坚实基础,涌现出张克辛、吴书等大批优秀党政军领导干部。
连云港地区第一次由我党直接领导的对日作战:
五里槐伏击战
1939年7月8日,大伊山日军100多人乘船沿盐河南行,准备到涟水一带搜剿抗日游击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3团在岑池河、涵养河与盐河的交汇处——五里槐设伏。上午10时左右,日军汽艇拉着木船进入伏击圈。我军果断出击,日军猝不及防,纷纷落水。达到预期目的后,我军吹响冲锋号,实际是预先规定的撤退信号,趁日军还在稀里糊涂的时候快速撤离。此役歼敌数十人,我军伤亡3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悲观论调,为连云港地区和苏北地区抗战注入了强心剂。
抗战期间连云港地区第一位牺牲的我军团级领导干部:
汤曙红
汤曙红原名汤宜秀,沭阳县汤沟乡(当时沭阳属于海州下辖县,汤沟今属连云港灌南县)人,1939年3月任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第3团团长。他威信很高,深受干部战士爱戴。1939年7月16日下午,国民党沭阳县常备大队以催缴钱粮为名,在连五庄殴打3团军属,滋事挑衅,制造摩擦。常备大队大队长王绪五以解决争端为借口,写信要汤曙红来汤沟商讨。为急于处理群众问题,汤曙红于17日晚来到国民党汤沟分公所,被王绪五部下中队长周法乾杀害在公所门前,年仅24岁。今天,在东灌沭一带还广泛流传着汤曙红烈士的英雄故事。
连云港地区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
灌云县抗日民主政府
八路军第5纵队打开淮海区局面以后,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问题就提上了议事日程。1940年8月28日,灌云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汤圩宣布成立。孙笃生(民主人士)为首任县长,汤若瑜任秘书(党内为县委副书记)。下设民政、财经、粮秣、军事、教育、保安6个科和税检局、承审室。县政权诞生后,相继建立灌云一、三、四、五、六区区署,王雁秋(民主人士)、武伯才(民主人士)、何兆文、徐心泰、王海荣分别担任各区区长。
连云港地区第一块抗日烈士纪念碑:
韩家湖战斗牺牲烈士纪念碑
1941年2月上旬,山东纵队第2旅在东海县韩家湖村与日伪军发生激战。由于我方兵力和装备均处劣势,再加上其中很多新兵缺乏战斗经验,导致数十位同志壮烈牺牲。部队撤至赣榆县石桥镇休整时,专门立碑纪念。碑高1.6米、宽0.6米,材质为花岗石,右上方题署:赣榆韩家湖战斗牺牲同志纪念;左下方落款: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山东纵队2旅3团全体指战员敬立;立碑时间:1941年3月。该碑原立于汪益茂村,后被迁至杨洼村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连云港地区八路军取得的第一个大捷:
青口战役
为粉碎日军“治安强化运动”,扩大滨海根据地(主要区域在赣榆、东海等地,当时属于山东根据地),1941年3月19日,八路军第115师教导2旅和山东纵队第2旅联合发起青口战役,由符竹庭、曾国华、孙继先、江华等组成前线指挥部,至30日结束。青口战役消灭伪“剿共军”第3团,重创1、2团,毙敌200余人,俘虏4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和军需用品,滨海地区陇海铁路以北大部为我控制。青口战役为滨海成为山东抗战指挥中枢奠定了基础,罗荣桓、黎玉、朱瑞等率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自此长驻于此,直至抗战全面胜利。
连云港地区第一个被我军收复的县城:
赣榆县城
1943年11月,伪李亚藩部奉日军上村旅团长命令,准备“扫荡”滨海,企图打通海(州)青(岛)公路,策应日军对清河区的“扫荡”。滨海军区决定先发制人,对赣榆县城发起攻击。战斗于19日晚打响,至20日上午胜利结束,成功收复赣榆县城。此役我军采用“先发制人,里应外合”“军事打击与政治争取相结合”等手段,以仅牺牲3人、伤37人的极小代价,取得歼敌20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以及20万斤粮食的重大胜利。《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事纪要》等对此役均给予极高评价。
连云港地区第一个抗日烈士陵园:
抗日山烈士陵园
1941年7月7日,为纪念青口十八勇士和全旅抗战以来牺牲的同志,八路军教导二旅在赣榆西北的马鞍山动工建塔,并以其为中心修建大量抗日纪念建筑物。1944年7月7日陵园初步建成,共有751座烈士坟墓,安葬着800余位烈士忠骨,9座大型纪念碑上镌刻着3576位烈士英名。马鞍山由此更名为抗日山。抗日山是全国唯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山,抗日山烈士陵园是我党领导兴建的时间最早、规模最大、安葬我军抗日烈士最多的陵园,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生动写照。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