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津日报
“一块巴掌大的小铁片被炒到7万元”“一个谷子店10小时狂卖2668万元”……目前,谷子经济热潮席卷各大城市,吃谷店成为年轻群体的消费新地标。作为新兴消费代名词,“谷子”已成为消费业态新宠。
谷子经济爆火的三大因素
“谷子”并非传统农作物,而是英文“goods”(商品)的音译,特指二次元相关衍生产品。在年轻群体中,购买这些商品被称为“吃谷”,形成独特圈层暗语,成为身份认同和社交互动的标志。购买和收藏“谷子”,已成为当代年轻人的新型社交方式。
据某平台数据统计,2024年中国谷子经济市场规模已达1689亿元,超过同期电影票房近四倍,预计2029年将突破3000亿元。
为什么卖二次元产品能这么赚钱?三大因素成为核心驱动力。
首先是年轻消费群体的崛起,1995到2009年出生的群体成长于二次元文化环境,成为核心消费群体。国内泛二次元用户规模从2017年的2.12亿人激增至2024年的5.03亿人,为谷子经济提供庞大基数。年轻人买出了千亿级市场。
其次是年轻群体的“精神满足”。统计显示,64%的中国消费者将精神消费置于优先位置,其中年轻人占比更高,愿为虚拟角色支付溢价。其本质来自收藏传统的延续。新的年轻群体通过收集“谷子”寻求情感寄托,社交需求者则借“晒谷”寻找伙伴,让“谷子”成为新型社交货币。
再次是文化自信的助推。动画电影《哪吒》系列、游戏《黑神话:悟空》、电视剧《庆余年》等周边产品热销,源自年轻人对本土文化认同感的提升,推动“国潮谷子”占比显著提高,形成文化消费新趋势。
理性消费:“先吃饭,后吃谷”
目前,国内已有超20个大城市的60多个核心商圈在打造二次元消费地标,如北京王府井喜悦购物中心地下二层改造为二次元主题空间,上海百联ZX创趣场成为文化地标,天津的天河城、印象城、大悦城等均有谷子店聚集区。
记者在走访天河城时看到,负一层多家谷子店聚集,大批年轻消费者在挑选。一位女孩买到“盲盒”后拆开,因不是想要的款式颇感失望,当即再次购买。数次“开盲盒”无果后,她告诉记者:“因为喜欢这套公仔,希望集齐,但就是抽不到最后一款,只能攒钱再碰运气。”
“先吃饭,后吃谷”,一家谷子店的温馨提示引人注目,既体现天津人幽默感,也反映市场问题。店主李竹青表示贴出提示源自亲身经历:“我上学时喜好集邮,为买喜欢的邮票,常省下早点钱,不仅耽误学习,还引发低血压。经营谷子店后,我非常希望孩子和家长理性消费,不要影响学业或加重负担。经营中,我看到孩子急于得到高价款时期盼的目光,而家长流露尴尬。这时,我会拿出低价款推荐。”
某款爆火“谷子”定价超10万元,甚至拍卖出超百万天价。“吃谷”产生的盲目消费、过度消费及天价“炒谷”陷阱,带来负面影响。因稀缺款式难抢,炒作应运而生,网上有“炒股不如炒谷”说法。不可否认,谷子经济作为新型消费模式,反映消费升级趋势,不仅满足商品功能性需求,还体现追求个性化、多样化生活方式的愿望。然而,年轻消费者参与时应保持理性,树立“量入为出”消费观,明确购买是为满足兴趣爱好,而非盲目跟风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