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日报
内蒙古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自2007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将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发挥思政引领力,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持续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凝聚发展合力 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学院注重内涵式发展,经过多年建设,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学院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与法治等8个教研室,现有教职工71人,其中专任教师67人,教授12人、副教授2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5人,硕士生导师14人。学院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二级学科方向。学院充分发挥全国社科普及基地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等平台作用,凝聚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发展合力,加强师资培训,持续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强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院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强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大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专题教学改革。学院采用专题教学方式讲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加强专题教研力度,组织教师赴北京、呼和浩特等地展陈馆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以“大思政课”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运用虚拟仿真技术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效果。学院建成全区高校首家思政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基地,率先将虚拟仿真技术运用于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性。2021年,学院思政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基地获评“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研制开发的“草原额吉都贵玛——民族团结虚拟仿真项目”获评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项目教学成果荣获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24年,学院开发建成虚拟仿真实践教学项目“三易旗府 最好牧场为航天”,生动再现草原儿女奉献祖国航天事业的历史佳话。
围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展开相关研究与实践。学院立足内蒙古边疆民族地区实际,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系统地开展民族问题研究实践。依托国家级社科普及基地和内蒙古财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开展教研和实践活动。多位教师参加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社科联和教育厅组织的党的民族团结理论和政策宣讲活动。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学院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相结合,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切实增强思政育人实效性。
多维探索“大思政课”实现路径。学院与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教育局签订大中小学共建思政联合体协议,与驻地多所中小学构建课程育人共同体、教师发展共同体,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融合课堂,开展“同上一门思政课”集体备课,举办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展等。与呼伦贝尔市委党校满洲里分校结对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并打造边境线上“行走的思政课”。
2024年,学院与锡林郭勒盟教育局签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协议,通过举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培训班、共绘“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数字地图等方式,落实落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工作。
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学院多位教师积极参与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教育厅组织的理论宣讲活动,积极服务社会,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2022年,学院教师获评“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学院获评“理论宣讲先进集体”。
学院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有组织科研,积极建言献策,并形成高质量研究成果,决策咨询报告被多家单位采纳。
未来,学院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推进学院建设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作者:孙丽 任海霞)
上一篇:生命规律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