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长沙,人最多的地方是哪里?五一广场步行街吗?NO!其实那里只是外地游客喜欢扎堆的地方。本地人最中意的遛弯休闲处还是湖南烈士公园。因为这里是长沙城的“绿肺”,因为这里有年嘉湖、跃进湖,环湖散步健走慢跑是数代长沙人的成长记忆。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跃进湖曾几度遭遇填湖,差点变成楼房、变成别墅。好在,经过几代记者接力,马拉松式保卫跃进湖的报道胜利告终,了却了市民的担忧。
在没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时代,在城市化率突破65%的今天,跃进湖起死回生的故事具有典型隐喻意义。许多城市在扩张中曾上演“填湖造地”的戏码,却在暴雨内涝、热岛效应中尝到生态失衡的苦果。
我们对跃进湖的接力守护,为一湖碧水持续发声,本质上是对“城市发展与自然保护如何共生”的探索 。当湖泊不仅是景观,更是调蓄集雨区的 “城市肾脏”,当滨水空间成为市民共享的生态福祉,这种对自然资本的再认知,正是建设“海绵城市”的基础课。
如今的跃进湖,即将完成从记忆湖泊到“生态调蓄+诗意栖居”复合空间的蜕变。城市生态保护不是简单的“禁止开发”,而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实现生态价值、公共利益与发展需求的平衡。正如那片被恢复的水面,不仅倒映着长沙的天光云影,更折射出一座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对“何为美好生活”的思考。
保卫跃进湖的十余年马拉松式长跑,最终教会我们:城市的伟大,不在于鳞次栉比的高楼,而在于能否守护好一方让记忆有处可栖、让自然与生活共生的空间。当更多市民愿意为一湖碧水发声,当政府决策始终倾听民众与自然的双重声音,这样的城市,才真正拥有让生活更美好的能力。
■三湘都市报全媒体评论员 张军 视频 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