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团结报
金 鹏 摄□ 本报记者 邱 凌
全面提振消费是一项系统性任务,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久之策。为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今年年初,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商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要推出更多务实有效的政策举措,要升级商品消费,稳住消费大盘。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如何大力提振消费?如何更好稳住消费大盘?就此,本报邀请民主党派成员中的专家学者,围绕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本期嘉宾
侯佳儒
民革北京市委会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刘 敏
民建湖南省长沙市委会参政议政工作委员会主任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与绿色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陈 帅
民建会员
浙江金道律师事务所顾问
李 军
民进安徽省委会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合肥市电子商务协会秘书长
赵 赫
民进辽宁省辽阳市机关一支部副主委
辽阳市商务局办公室主任
景 欣
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会经济专门委员会委员
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讲师
王梦晓
九三学社社员
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发挥消费的“压舱石”作用
记 者:当前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正经历哪些深层次变化?为什么我国要强调“升级商品消费,稳住消费大盘”?
侯佳儒:当前,我国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持续强化,结构升级呈现多种趋势,包括从生存型和温饱型消费向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转型、从主要关注价格的中低档商品向主要关注品质的中高档商品转型、从商品和实物型消费向服务型、数字型和精神文化型消费转型等。
刘 敏:强调“升级商品消费,稳住消费大盘”,一方面是为了充分发挥居民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基础性“压舱石”作用,促进国内经济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是为了满足不断升级的居民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消费潜能。
陈 帅:强调“升级商品消费”的重要原因在于破解市场结构性矛盾,即低端市场陷入同质化价格战,高端市场受制于本土品牌创新不足、工艺标准缺失而难以突破“进口即高端”的认知壁垒。因此,要通过提升商品附加值、培育差异化竞争力,激活消费升级潜能,形成“高端突破-中端扩容-低端提质”的良性循环,支撑消费大盘的可持续增长。强调“升级商品消费”既是应对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路径。
王梦晓:当前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正经历多重深层转型,消费重心从生存保障转向品质提升,不同代际群体形成分层升级格局。升级商品消费,有助于推动全国商业体系持续良好发展,提升商业竞争力和活力、培育消费新动能,促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记 者:您认为“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对“升级商品消费,稳住消费大盘”有何推动作用?
李 军:当前消费波动受预期转弱、收入不确定性、传统消费饱和等多重因素影响,“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能够通过“能力修复-供给创新-流通提效-环境优化”的系统性部署对冲短期波动,夯实消费可持续增长的基础,其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助力提振信心,修复消费能力;升级供给结构,激活消费增量;畅通流通堵点,改善消费环境;稳定市场预期,筑牢长期基础。
王梦晓:“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对全国消费市场的稳定与增长具有多角度的撬动作用:一方面,通过“消费品以旧换新”激活存量、释放需求,通过“内外贸一体化”助力国内特色产品“内外兼修”,拓宽销售渠道,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另一方面,强化消费升级与供给升级共振,以政策推动企业加速产品迭代,推动消费需求升级与新质生产力培育形成双向互动。
扩围以旧换新释放消费活力
记 者:如何看待“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意义?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侯佳儒:“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能通过补贴降低消费者成本,提升消费者购买意愿,从而带动产业生产、销售,推动产业链升级。为确保以旧换新“国补”对中低收入群体的精准滴灌,要加强制度保障,比如要精准定位中低收入群体范围、简化资金发放流程、加强监管等。
景 欣:“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对于促进资源高效利用、释放高品质消费需求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以旧换新”的“新”“旧”标准不明确等问题,建议完善消费品更新换代与资源循环利用标准,优化能耗排放技术标准,以标准化建设引领消费品以旧换新的绿色化、低碳化与智能化。
记 者:当前,部分地区出现“为换新而淘汰”的过度消费现象,如何引导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理念,提升以旧换新效能?
刘 敏:要避免“为换新而淘汰”的过度消费,要加强对绿色环保产品的消费政策支持,制定“以旧换新”的绿色环保产品目录,引导消费者合理购买;建立健全高效回收循环利用体系,打通旧物,如废旧汽车、家电的回收堵点,提升再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平台,加强绿色消费正向引导。
赵 赫:部分地区出现“为换新而淘汰”的过度消费现象,从消费端来看,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消费者对政策预期判断不够乐观,担心政策不能长期持续,错过政策红利期;同时,也存在消费者受从众心理影响而盲目过度消费的问题。建议应在政策导向上继续发力,在开展以旧换新政策宣传的同时,正面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
王梦晓:为引导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理念,建议将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实施时间延长,进一步保持政策持续性;激发经营主体主观能动性,引导经营主体围绕市场研发新产品,调整产品结构,主动让利,形成“国补+地方补贴+企业补贴”的强劲消费推动力;优化消费环境,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营造安全、放心、便利的消费环境。
多向发力推进内外贸一体化
记 者:“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对破解“国内市场强、国际市场弱”的外贸依存度困境有何突破性意义?我国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如何突破瓶颈?
陈 帅:“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能够推动“高标准-优品质-新认知”的立体变革,是破解“内外市场割裂”的关键钥匙,具体表现为:打破质量标准双轨制,通过对接国际标准提升内贸产品质量,消除内外销产品的质量鸿沟,改变“出口优等品、内销次等品”的认知惯性;激活供需良性循环,引导外贸企业将国际品控经验反哺国内市场,推动供给端从代工生产向品牌化、服务化升级;重构消费价值认知,通过跨境电商、免税渠道等实现内外贸产品互通,倒逼国内产业链整体升级,培育起对本土优质供给的价值认同。
我国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有:内贸企业产业链完整但核心竞争力不足,数字化水平低,合规管理浮于表面;外贸企业制造能力强但市场适应性差,海外合规体系不完善,难以深度融入国际产业链;内外贸标准不统一,数据共享不畅。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进程,建议要完善制度体系,统一监管标准,推动内贸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外贸企业综合能力,优化海外合规体系;推动制度创新与能力建设相结合,促进内外贸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李 军:当前,我国内外贸一体化存在着制度壁垒突出、供应链协同不足、能力存在短板等瓶颈。为突破瓶颈,建议推动制度型开放,破除政策梗阻,试点“监管互认”,发展内外贸信用保险联动产品;打造韧性供应链,促进资源互通,支持企业共建共享海外仓与国内仓,建立“中国标准国际化转化”绿色通道;培育融合型主体,补强企业能力,构建全链路服务平台,深化“跨境电商+产业带”融合。
赵 赫:内外贸一体化不是简单的外贸产品转国内销售。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要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从生产企业的市场需求出发,研究制定有弹性的、灵活的扶持政策,引导内销企业探索开拓海外市场,外贸企业试水产品内销,逐步推进,更加稳健。
促进消费市场长期稳定增长
记 者:从消费心理来看,人们在消费时,既考虑现在的实际收入,又会考虑未来的预期收入。您认为,怎样进行有效的预期引导,以扩大消费?
侯佳儒:有效的预期引导,从刺激和升级消费角度看,要实现三个目标——有信心“能赚钱”“敢花钱”“愿花钱”。为此,可采取相关措施,比如,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医疗和养老保障,减少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通过经济政策和就业促进计划,明确未来收入增长的可能性,鼓励居民提前消费;同时,政府应提高政策透明度,确保补贴资金的有效使用和分配公平,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
景 欣:有效的消费预期引导,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发挥作用。建议按照社会保险法、预算法、就业促进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健全预期稳定机制,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强化投资理财产品监管,充分保障消费者的各项权利。
记 者:在当前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您认为,需要从哪些方面促进消费市场长期稳定增长?
侯佳儒:促进消费市场长期稳定增长,要从长期入手,树立良好消费理念,提升消费供给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创造良好消费条件。具体而言,应倡导健康消费、绿色消费和可持续消费理念,构建良好消费经济生态;利用AI技术发展契机,积极推动数字消费、文化消费、科技消费与知识消费,满足年轻一代消费升级需求;针对特定人群消费需求,积极发展妇婴经济、育儿经济、银发经济、入境游消费等,促进消费经济专业化发展;动员和督促社会各界真正落实法定假期,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尝试适度增加假期。
刘 敏:建议进一步完善促进居民消费增长的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促消费的配套政策,如逐步增加法定带薪休假天数,推进带薪年休假制度全面落实;加快推进促消费发展的制度改革,如消费税制度改革等;完善支撑新型消费的服务行业标准体系,大力推进传统生活服务重点领域和新兴服务领域的标准化建设。
陈 帅:优化消费生态,完善城乡商业网络,发展数字、绿色消费,简化维权程序,提升消费便利性与信心;强化监管效能,建立全国信用体系严打造假,推动跨部门数据共享与联合执法,维护市场公平与可预期性;完善政策支持,通过税收优惠、稳就业等举措提升消费能力,培育绿色、文化消费新增长点。
上一篇:破除侥幸心理 排查廉政风险
下一篇:“引凤工程”第十六届活动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