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云南瑞丽红光村,道路两侧凤凰树花开正艳,如火如荼。沿路前行至红光村凤凰谷,古朴的建筑、秀丽的风景与村民的笑脸相映成趣,一幅田园“枫”景画卷徐徐展开,展现着“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
“我们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如今,村民收入翻了几番,日子越过越红火。”红光村村长熊汶都自豪地说。
1964年,因保山北庙水库建设,原住居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整村搬迁至姐勒。数十载耕耘,姐勒边境派出所走村入户倾听民声,用乡音传递党的政策,调解纠纷、凝聚民心,与村民携手共建红光、守护边疆,红光村焕然一新。
2005年起,姐勒边境派出所将“枫桥经验”与新农村建设深度融合,与红光村党支部建立“党务+警务+村务”联动模式,推行会议联商、党日联建、党员联助、法治联宣、工作联评的“五联”机制,并设立乡村善治工作室,广泛收集民意,及时解决村民急难愁盼问题,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2017年,红光村成立瑞丽市首个村民自筹资金的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以凤凰木为标志,打造“凤凰谷”田园综合体,成为移民示范村和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
乡村治理的成效,最终体现在百姓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上。红光村的变化,正是多方力量协同共治的生动写照。
随着乡村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派出所联合勐卯街道、消防救援、蓝天救援、司法所等多部门,成立瑞丽市首家社区警校,开设党课、安全培训、法治宣讲等课程,吸引大批村民参与,培养了一批学法、守法、用法的带头人。
依托社区警校,红光村建立“10户联防”机制,组建微信群,推行轮值巡逻,并搭建“邻里说事”平台,实现“小事不出户、矛盾不出村”。同时,派出所创“10+1+N”民生警务模式:“10”即10户联防网格,发动村民搜集线索;“1”即社区民警快速处置;“N”即整合大数据资源精准打击,有效守护群众利益,提升安全感。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派出所创新组建“凤凰义警队”,吸纳女党员、女教师、女模范等力量,参与治安巡逻、纠纷调解和游客服务,累计解决群众困难30余个,化解矛盾20余起。
“成立社区警校,就是要整合资源,让治理力量从‘零散分布’变为‘攥指成拳’。”姐勒边境派出所所长赵庆德说。
“以前觉得法律离我们很远,现在通过警校学习,不仅懂了政策,还能帮邻居调解小纠纷。”村民岩闷说。像他这样的“法律明白人”,在红光村越来越多。截至目前,社区警校已开展15课时培训,组织专题宣传3次,发放资料1600余份。
“乡村治理不能唱‘独角戏’,必须发动群众,才能奏响‘大合唱’。”姐勒边境派出所教导员杨永刚说道。
漫步红光村,荷叶田田,碧波荡漾,村民安居乐业,游客流连忘返。这里的变化,正是“枫桥经验”在边疆的生动实践。
云南网通讯员 周有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