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草原云
在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的一处居民楼里,95岁的抗战老兵金玉真端坐窗前,晨光映照着他布满皱纹的脸庞,无声诉说着一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岁月。这位从烽火硝烟中走来的老兵,用一生诠释着家国情怀,更将这份精神化作薪火,代代相传。
1944年,年仅15岁的金玉真毅然投身八路军鲁南军区二分区后勤兵工厂。作为敌占区长大的少年,他怀着对八路军的崇敬,成为一名特殊的“兵工战士”。在日军重点扫荡的兵工厂,他与炸药、雷管为伴,经历无数生死考验。“工作太危险,弄不好就爆炸,鬼子一来就得往荒山野岭跑,一停产就是一个月。”金玉真回忆,即便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和战友们依然坚守岗位,为前线生产杀敌武器,在一次次转移和复工中与侵略者展开无声的较量。日本投降时,金玉真仍奋战在工厂,亲历胜利的他难掩激动:“到处放鞭放炮,大家都高兴!”
平型关大捷是金玉真心中永不磨灭的记忆。虽未亲历,但这场战役的战术智慧和胜利精神,深深烙印在八路军将士心中,成为坚持敌后抗战的强大动力。如今,硝烟散去,金玉真始终铭记胜利来之不易。他常告诫子孙:“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想要巩固成果,必须好好学习。”
在女儿佳佳眼中,父亲虽因战斗负伤享受国家伤残军人待遇,却从不以此为借口,始终保持着军人的坚韧与自律。“他从不抱怨,凡事亲力亲为。”金玉真用言传身教影响着子女。作为教师的佳佳,在课堂上常以父亲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牢记历史,学习革命先烈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成长为祖国栋梁。”
从战火中守护兵工厂的少年,到和平年代传递精神火种的老者,金玉真的人生轨迹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这份跨越时代的家国情怀,不仅是一个家庭的精神财富,更凝聚成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复兴伟力,在岁月长河中闪耀着永不褪色的荣光。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李新军
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鲁辉 孙鹏
新闻编辑:陈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