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床手指僵硬得像木头,连牙刷都拿不住。”提到关节炎,很多人想到的是“老年病”或“关节磨损”,但类风湿关节炎却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疾病。类风湿关节炎不是老年人的“专利”,而是越来越多职场人士正在经历的痛苦。它不仅影响关节,还可能累及全身多个器官,甚至导致残疾。本文将从方方面面来剖析,带您全面了解类风湿关节炎,科学应对疾病。
现状:每百人中就有1人患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手、腕、膝、踝和足等小关节受累为主的对称性、持续性、进展性多关节炎,逐渐出现关节软骨和骨破坏,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还可出现发热、贫血、皮下结节及肺部损害等全身表现,是造成人类丧失劳动力和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
RA这个曾经被误解为“老年病”的自身免疫疾病,正在悄无声息地侵袭着中青年群体。据统计,全球约有1%的人口患有类风湿关节炎,其中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2至3倍,且多发于30至50岁的中青年人群。最新数据显示,全球RA患者已突破4200万人,中国患者超过600万人,且发病率仍在攀升。更令人担忧的是,我国RA患者就诊时80%已发展到中晚期,未经治疗的患者3年致残率高达70%。临床上,很多患者误以为只是普通的关节痛贴膏药就好,等到就诊时,关节已经出现不可逆的损伤。
病因:多重因素可诱发RA
医学上,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尚处于探索阶段。研究发现,该病可能与自身免疫、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
1.自身免疫:患者的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自身正常的关节组织当作威胁,并对其进行攻击,导致软骨、滑膜、韧带和肌腱等组织发生一系列的炎症反应。
2.遗传因素:类风湿关节炎有遗传倾向,与RA有血缘关系者的患病率为无血缘关系者的3.6倍。
3.环境因素:感染、吸烟等环境因素可能是促使RA发病的始动因素。微生物感染一直被怀疑是引起RA的原因之一,而吸烟能激活天然免疫反应并导致瓜氨酸肽产生,吸烟是最明显的RF阳性RA的危险因素。
4.激素影响:女性发病率更高,可能与雌激素水平变化有关。妊娠期间症状可能减轻,但产后可能加重。
5.其他因素:肥胖、长期精神压力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症状:不只是关节痛那么简单
RA的症状因人而异,临床上来看,以关节受累为主,但又不只是关节痛那么简单。该病通常有以下症状表现:
1.关节症状
晨僵:早晨起床时关节僵硬,持续1小时以上。
对称性关节肿痛:常见于手腕、手指、膝盖等小关节。
关节畸形:晚期可能出现“天鹅颈”“纽扣花”样畸形。
2.全身症状
包括乏力、高热、食欲下降、全身不适、体重下降等症状。
3.关节外表现
类风湿结节:常提示本病活动,多见于肘部、跟腱等处。
肺部: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
心脑血管:增加心肌梗死、动脉硬化风险。
血液系统:多为正细胞色素性贫血。
其他:干燥综合征,表现为口干、眼干、淋巴结肿大。
需要注意的是,类风湿关节炎早期症状易与普通关节炎混淆,若出现持续6周以上的关节肿痛+晨僵,应尽早就诊。
治疗:需长期规范治疗勿随意停药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此外,医生还会根据关节受累情况、血清学指标等综合评分,≥6分可确诊类风湿关节炎。
医学上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目标是控制炎症、缓解疼痛、保护关节功能、防止残疾。目前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布洛芬,可缓解关节疼痛症状,但不能控制病情进展。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甲泼尼龙,可抗炎止痛,但长期使用副作用大。
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如甲氨蝶呤(首选)、来氟米特、柳氮磺胺吡啶,可改善和延缓病情进展,同时又具有抗炎作用,但起效慢,症状改善明显需要1至6个月。
生物制剂:针对特定免疫分子,效果显著。
植物药制剂:雷公藤多苷、青藤碱、白芍总苷等。
2.非药物治疗
康复锻炼:如游泳、瑜伽,保持关节灵活性。
物理治疗:热敷、冷敷、电疗等缓解症状。
手术:严重关节畸形可考虑滑膜切除或关节置换。
提醒:注意饮食和运动,定期复查
类风湿关节炎需长期规范治疗,不可自行停药、换药、增减药量。虽然该病无法根治,但通过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和科学护理,大多数患者可以控制病情,维持正常生活。
1.饮食调理:多吃抗炎食物如深海鱼(富含Omega-3)、橄榄油、蔬菜水果。少吃高糖、高脂、红肉、加工食品等。
2.运动与休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度运动,避免剧烈运动,推荐游泳、打太极、八段锦。保护关节功能,避免小关节负重,避免久坐或过度劳累,避免寒冷刺激,注意关节保暖。
3.心理支持: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病,患者易焦虑抑郁,家属应多给予鼓励。患者可加入病友互助小组,分享经验。
4.定期复查:每3~6个月检查肝肾功能、炎症指标,调整治疗方案,病情复发时及早就医,以免重要脏器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