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后,充电桩使用率提升了。
朝阳区杨闸67号院的居民近日发现,院里“飞线”充电的现象不见了。
属地瑞祥里社区党委书记赵福宁说,杨闸67号院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成的平房院落,住着约30户居民。住户虽然不多,却也有无处充电的苦恼,大家只能从自家厨房拉电线出来给电动车充电。两年前,在社区协调下,平房院外安上了充电桩。“共10个插座,数量已足够居民使用,可我们在安全检查中发现,充电桩的使用率很低,‘飞线’问题仍旧屡屡出现。”赵福宁说,为彻底消除安全隐患,社区与居民进一步沟通,寻找问题症结。
原来,充电桩所在位置是一片土地,下雨时十分泥泞,周边还时常堆积旧沙发、桌椅等杂物,环境脏乱,导致居民“绕着走”。更大的问题是,充电桩上方未安装遮雨棚,充电插口虽然有防水功能,但进入雨季,大家依然对电动车淋雨充电有所顾虑,担心存在安全隐患。
找到“病根”,社区决定“对症下药”。第一步便是清理堆积的杂物。赵福宁说,听说要对充电桩所在区域升级改造,大家都很欢迎,尤其有充电需求的居民,盼着能有更加安全方便的充电场所,于是积极配合清理了杂物。第二步对路面进行硬化也不复杂。很快,充电桩所在的区域就铺上了地砖。可最后一步,安装遮雨棚却让大家一时犯了难。原来,充电桩所在位置挨着平房院落的墙根,上方有一排小窗,居民赖以通风采光。如果按照遮雨棚的常规安装方式,必然会对窗户有所遮挡,影响居民家的采光。
赵福宁说:“经过测量,窗户下沿距离地面2.2米,社区与居民商量后,决定降低遮雨棚的高度,沿着窗户下沿安装。同时,棚顶向下倾斜,这样既不影响采光,也方便排水。”近日,遮雨棚安装完成,正式投入使用。本报记者 鹿艺佳
上一篇:警惕“代工厂直供”藏陷阱
下一篇:七幅手绘映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