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津日报
1995年5月,第4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天津圆满举行。世乒赛开创了天津举办世界大赛的先河,特别是中国乒乓球队男团在此夺回了失去三届的斯韦思林杯,其夺冠盛况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天津也因此被称为中国乒乓球的福地。
作为天津日报记者,本人有幸参与了第4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有关报道和编辑。光阴如梭30年,本人虽已退休,但回忆起天津世乒赛的盛况、盛举,仍感觉与有荣焉,同时也回忆起从头到尾参与长达两年之久的世乒赛会刊《世界乒乓》的采写和编辑工作的点点滴滴。
1992年底,天津获得第4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举办权,天津世乒赛筹委会宣传部和天津日报社于1993年初决定共同主办会刊——《世界乒乓》,以天津日报体育部旗下《球迷》号外的名义出版,对开四版,一月两期。乒乓球在世界范围是小众项目,而当时的国际、国内比赛凤毛麟角,作为报道单一项目乒乓球的报纸,除去微量广告,四大张版面需两万字左右,采访和编辑的工作相当吃力。
纸媒编辑基本面临两个问题:稿件质量,稿件数量。稿件好又多,那是幸福的烦恼,可以挑肥拣瘦;而稿件匮乏则会有“巧妇难为无米炊”的极度抓狂感,《世界乒乓》面临的就是这种满世界难以找到足够“食材”的局面,以至于有时某些版面文字松松垮垮,照片放得很大,显然是跟稿件不足有关。
《世界乒乓》幸亏有给力的队友和通讯员。我的同事张可,围绕着这次世界大赛,在报道全市各级领导指示精神、场馆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改善、筹委会赛事筹备及活动、群众团体喜迎世乒赛,以及城市文明等各个方面,事无巨细,每期都要尽力攒够一版以及二版部分内容,并为《世界乒乓》介绍了天津体院曾丰老师。曾丰老师仿佛有丰富的资料宝藏库,以乒坛风云人物介绍、各种历史资料等充实着版面。此外我自己还组织了几位爱好乒乓球的通讯员,经常性地撰写国内外乒坛风云人物的技战术分析等稿件。
作为深度了解乒乓球历史及知识的编辑记者,本人精心地查找和编写了许多资料和历史事件,比如我自己定了一个题目——“截至42届世乒赛,中国获得了多少个世界冠军”,我一项一项查找核实,花了极大的时间和精力,终于完成了这篇“吃力不讨好”的文章。会刊第一年,我负责二、三版的组稿拼版,另外一名同事负责一、四版,一年后,该同事转到报社其他部门工作,这之后我一人承担了四个版的编辑工作,其中各种“抓瞎”“抓狂”“缝缝补补”的细节不足为外人道也。
直到1995年5月,世乒赛圆满成功,这份出版了五十多期、凝结了我们众多人心血的会刊《世界乒乓》也终于完成了历史使命,经过两年多殚精竭虑、绞尽脑汁的奋战,我自己也如释重负。
王靖(时任天津日报体育部记者)
上一篇:被“打折”的房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