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津日报
停车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困扰。立体停车库以其对垂直空间的开发利用,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选择。然而一些地方的立体停车库,尤其是一些机械立体停车库建好后,出现利用率不高甚至整体闲置等现象。
立体停车库“趴窝”,问题出在哪?难停是硬伤。有的设计落后,仍以燃油车为标准,令“块头”更大的新能源车停不进去、充不了电;有的后期维护不善、管理不到位,存在安全隐患;有的从一开始就是为应付验收凑数而建,考虑的并非实用性……
难停,是技术标准问题,更是规划理念问题。向立体空间要车位的思路本身没有错,关键在于,立起来的车库能否带来优质的停车体验。上海市静安区一处城市绿地下方,有个19层的竖井智慧停车库,车主只需将车停到地面指定位置,AGV(自动导引运输车)便会将其送到车库入口,经传送带、电梯深入地下,由智能系统自动泊车。如此省心,谁能不喜欢?现实中,智能技术正为立体停车库注入“人性化”温度。当用户体验站上“C位”,立体停车库的价值就不仅是空间的延伸,更是赋能城市效率、生活品质的跃升引擎。
用好立体空间,靠技术“智”撑,也要靠治理“细”耕。有的地方引入企业——由企业将不适用的车库免费拆除换新,允许其出售部分车位盈利,让“僵尸库”转起来。当然,不是所有的闲置资源都能原地“复活”。是否可以鼓励有关企业进行合理改造,允许一些车库转变用途——变身为仓库、电动车集中充电区等新的公共服务空间,满足周边居民其他生活需求?思路活起来,量“需”定制,让闲置空间精准匹配动态需求,在盘活资源的同时,也是在拓展有限空间的无限价值。
坚持以人为本,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创新解法,将沉睡空间唤醒,曾经的“鸡肋”也能焕发新生。
上一篇:天图读者证二维码服务上线
下一篇:油菜花开河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