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国家人文历史》2025年6月下,半月刊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最新一期《国家人文历史》杂志,试图在有限的篇幅中系统梳理钟灵毓秀、人才辈出的湖湘大地。
要讨论中华文明起源,一定绕不开湖南常德。这座城市的地下埋藏着长达9000年的文化发展史。其长度、完整度在整个中国范围内都罕有其匹。至少在8000年前,澧阳平原的彭头山文化先民已开始栽培水稻;城头山遗址更是以发现中国最早城垣之姿被誉为“城池之母”。“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湖湘大地既是孕育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沃土,更凭西汉顶级织造—素纱禅衣和大唐“销冠”长沙窑瓷器扬名海内外。“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这副岳麓书院文庙的对联,道出湖湘文脉的渊源有自。
湖南是中国革命的红色沃土。维新运动中,谭嗣同发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的呐喊;辛亥革命中,心忧天下的湖南人总是站在前列,全国各地爆发的武装起义中,几乎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谁敢横刀立马,看我湖湘青年。从新民学会发出“建党先声”,到毛泽东等共产党人点燃工农革命的星星之火,在这片打出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建立工农革命军第一个连队党支部、孕育中国共产党最早省级组织和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的热土上,湖湘儿女以敢闯新路的锐气、开天辟地的胆魄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英雄赞歌。
湖南人骨子里的“霸蛮”精神,“敢为天下先”的基因,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强大的动力:橘子洲头、天心阁光影秀、坡子街派出所,不同风格、不同偏好的游客,总能在长沙找到打卡点;藏在大山褶皱里的十八洞村,用十多年时间走出一条中国式精准扶贫的新路,向世界展示中国乡村全面振兴新图景。
(《由古至今看湖湘》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