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拥有近700平方公里的水域,养育了上海的水乡,也成为沪派江南的鲜明底色。不少地方甚至因桥而闻名,但随着岁月推移,有些古桥已经淹没了历史长河中,但地名还在使用。随着沪派江南规划工作的持续推进,一次全市范围内的古桥普查正在进行,调研团队会有怎样的发现?
穿过茜浦泾西侧的这片密林,顺着小路走到农田边,一座古桥横跨在河道上,桥额上镌刻着名字:靖安桥。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金一和团队这次就是专程为桥而来。靖安桥是一座花岗石和青石混砌的单孔拱桥。资料显示,古桥始建于明代,在清乾隆年间重建,2003年被认定为闵行区文物保护单位。古桥不远处还有600岁的古银杏树和古老寺庙,这样“桥、庙、树”的格局正是典型的江南文化景观,也是江南水乡村落变迁的缩影。
“古桥是历史的见证者。”华东理工大学景观规划系副教授金一目光沉静,“我们希望通过调研,揭示其背后深藏的文化价值。”
一场出于“抢救”为目的,涵盖全市500多座古桥的普查调研今年3月开启。8所高校1所研究院排出专业团队分赴上海各个角落,对古桥进行排摸。
青浦是上海水系最发达的区域之一,有着数量众多的古桥,可走访中,团队成员发现,曾经被载入典籍的著名景观桥,可能只剩泥土中的石板了。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师刘馨在练塘追寻“明因夕照”古景,典籍中的理济桥与明因寺相映成趣,现实中却难觅其踪。减量化进程中,如何让桥的遗迹重焕历史价值?
古桥的命运各不相同,有的因河流改道已经消失;有的则伫立到了岸上,成为景观;而馀庆桥则幸运得多。这座三跨平梁桥建于元代末年,为砖、木、石混合结构,9根楠木作为纵梁放置在横梁上,小青砖铺成桥面,非常具有元代桥梁特征。
当地政府曾对它进行了修缮,如今馀庆桥依然承担着村庄里的通行功能。依水而建、依水而兴的村庄也因桥得名——砖桥村。“保护古桥,就是守护乡村风貌的根脉。”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师张引感慨。练塘镇新农办工作人员、志愿者金轶明抚今追昔:“小学就在桥边,日日经过,感情太深了。”
作为熟悉当地状况的“老土地”,金老师 l带着调研团队走遍了练塘的桥,结合多年来收集到的民间故事,将这些古桥的历史娓娓道来。“大家可以看到,桥底石板上密布着深浅不一的坑洼。这座李华港桥,原来是小码头所在。以前木质船需定期保养,工匠以泥灰填补船缝时,需用石锥反复捶凿调制灰料。桥石上这些坑洼,正是当年捣制泥灰留下的历史凿痕。”
李华港桥的石坑,顺德桥建造时的传奇故事,朝真桥砖缝里长出的石榴树,都凝结着代代相传的情感,是水乡人的乡愁所系。“一叶扁舟行练塘,传为周瑜练水军之地。”金轶明说,“每个朝代对建筑风格与美学追求都有不同,每座桥都是时代的见证,美学的铭刻。”
肩负着保护历史建筑的使命,古桥调研团队的摸底调研,已在6月底初步完成,梳理后将向公众开放目录信息。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古桥调研团队召集人栾峰透露了新发现:“消失者有之,遗漏者亦有之,目前统计约570座,增补仍在继续。”上海市规资和自然资源局乡村处处长顾守柏则展望:“以桥为切口,调查、认知、保护,进而因地制宜修复营造,让更多人理解沪派江南的丰富元素。”
规划部门希望,通过这次上海古桥家底普查,为上海古桥遗产文化的保护、传承和传播找到一条新的出路,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与设计,让古桥及周边空间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乡村文化展示、旅游观光及居民休闲的重要场所,促进古桥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生。
看看新闻记者: 吴海平
编辑: 朱玲敏,张予洋
责编: 徐笑燕
上一篇:那天,写下入党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