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津日报
近日,第三十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字里行间都有一个北京分享会”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本次活动由北京出版集团主办,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承办,番茄小说线上直播支持。作家邱华栋、文珍、侯磊,评论家张莉等围绕“百年文学中的北京”书系展开交流,梳理了小说、诗歌、散文中描写的北京人、北京故事与北京风景。
“百年文学中的北京”书系是一套反映北京城市风貌的作品集,收录了自鲁迅、老舍、郁达夫,到当下的邱华栋、徐则臣、石一枫等几代作家与北京有关的作品,回顾了北京的深厚传统与文化历史,也展现了国际化大都市的勃勃生机。
描绘北京百年变化
感受多样生活细节
分享会上,著名作家邱华栋谈到自己与北京的文学情缘。多年以前,他大学毕业时,买到一套两本由三联书店出版、姜德明先生主编的《北京乎》。“那两本书有一个副题——现代作家笔下的北京。通过那套书,无论新北京人还是老北京人,都给我留下了特别美好的印象。”
因为很喜欢《北京乎》,邱华栋动意想编两本散文集,叫作《北京也》。“我试着编了一下,发现不行,真是无从下手,一是作品浩如烟海,二是我没有文学史家的眼光,所以我的《北京也》胎死腹中,没搞成。”
直到“百年文学中的北京”书系出现,邱华栋觉得,为他开拓了一种思路:“首先,文体扩大了,不光是散文,也有诗歌和小说;其次,时间尺度足够长,以百年的尺度来衡量、描绘北京各个阶段的具体变化;第三,这套书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有历史、地理价值。所以我想用一句‘打油诗’概括它——满盘茱萸皆华章,一套雄文铸北京。”
邱华栋的作品,分别被收录到小说、诗歌、散文三个系列当中。他年轻时写过一首诗,名为《八大处》——“我说,八大处,八个好去处,有八座寺庙。你说,对,那烟火缭绕,被下午的阳光温暖地照耀。”如今重读,也让他感慨:“当年我跟追求的对象去逛八大处,恋爱没成功,我与自己年轻时的生活告别,但诗却留了下来。”
书系中还收录了邱华栋的散文《北京的杂驳》。这篇文章写于上世纪90年代,他回忆:“那时候我是记者,在北京到处采访,每天遇到不同的人,感受到北京的生活氛围,于是写下了这篇散文。”
《手上的星光》是邱华栋在上世纪90年代创作的小说,以多元视角展现了北京的变迁。他说:“我对北京城市的变化特别好奇,比如三里屯酒吧街,我画过好多地图,每年年底都会重新画一遍,记下酒吧招牌的变化。我觉得这实际上是对北京某种现代的、时尚生活的地理观察、文学观察。所以我当时写的小说,主人公出现在这个酒吧,又到了那个酒吧,这之间距离多少米,酒吧里面卖的什么酒、放的什么音乐、来往的是什么样的人……我都写得很细腻,无意中也记录了当时的真实场景。”
邱华栋说:“这套书留下了我个人的记忆,更留下了北京城市的记忆。中国现代文学到当代文学经历了一百多年,编者提纲挈领,将描写北京的一些值得阅读的作品全部收录其中。一册在手,百年北京不愁。希望读者朋友们都来购买这套书,读一读作家笔下的北京,感受北京的多姿多彩。”
戏曲的鼓点儿
像文章的标点
侯磊曾出版散文集《北京烟树》,北京的市井生活在他笔下呼之欲出。在分享会上,他以“老北京人”的视角简要解读了北京的城市发展,也特别谈及戏曲、曲艺对自己创作的影响,认为文学中的北京韵味正在于此。
侯磊谈到自己的切身体验:“北京是一座不断生长的城市,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沿着一条街,走到最远处的那栋楼,再往前走,可能就是平原、菜地、麦田,这栋楼就是城市的边界了。再过些日子,可能是几个月,也可能是几年,边界往前推进,前面盖起了新楼。整个北京都在一点点地扩大,扩大到三环、四环、五环、六环。北京在不断生长,北京的文学也在不断生长,正如这套书系中一代代作家写下的作品,也将北京的故事一点点地延展出来。”
收录在书系中的侯磊散文《冬日取暖》,写到这位“80后”作家年少时对北京的印象。“我小时候的北京胡同,还在劈柴、烧火,在我记忆里,最有北京味道的,最有北京调调儿的,可能就是这种烟火气息、这种胡同的生活。”
老北京的戏曲、曲艺文化,对他的创作影响至深:“我小的时候,听流行歌曲之前,先听的是京剧、曲艺。上世纪80年代播出了电视剧《四世同堂》,片尾曲《重整河山待后生》是骆玉笙老太太唱的,京韵大鼓的曲调特别‘洗脑’。北京的公园里面,到处都是三弦、二胡的声音,忽高忽低、此起彼伏。各种民间自发的小团体,唱昆曲、唱京剧、唱大鼓,我觉得特别好,受这种文化的影响比较大。戏曲中的鼓点节奏,就像是我写文章时的标点,是逗号、句号,这也形成了北京作家独有的韵味、节奏。写出自己的鼓点儿,是我想做的事。”
在侯磊看来,北京值得每一代作家去书写,每一代作家都有不一样的“鼓点儿”。生活在北京的作家也都应该认真地去研究北京,好好地读一读北京,写出更好的关于北京的作品。
既有老胡同
也有新社区
青年作家文珍的小说《有时雨水落在广场》入选这套书系,她从个人生活体验出发,分享了这篇小说的创作过程。“北京是很多年轻人追求理想、努力打拼的首都,但也有很多老年人,退休后追随自己的子女来到北京,他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能不能适应北京的生活?以我的家庭来讲,我父母在深圳,外婆跟他们生活了二十几年,后来患了阿尔茨海默病。父母工作忙,外婆非常寂寞,慢慢地改变着自己。”
作为主编,张莉表示,编选“百年文学中的北京”书系的关键在于,既要兼顾文学价值,又要注重时代性,因为北京味道永远不只是北京味道,它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当时编选最大的困难,是究竟该选哪位作家的哪篇作品。像邱华栋老师,他有那么多小说,选哪一篇对我们来讲是一种挑战。希望这套书能让读者了解一个真实、立体的北京。”
《诗歌中的北京》分为“古城春景”“北京深秋的晚上”“西山如隐”“他在北京的清晨独自醒来”四辑,表达了北京的诗情与诗意。张莉说:“我们收录了食指老师那首著名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当时我不断地给他打电话确认授权。整套书能够比较完整,我也特别感谢各位作家、诗人们的授权。”
整套作品集全景展现了北京生活的多样性,既包括历史深厚的老北京胡同,也有天通苑、回龙观以及六环以外的新建社区,又写了国家大剧院,写了北京奥运会之后的生活,写了越来越大、越来越欣欣向荣的北京。张莉希望以这样的方式告诉更年轻的写作者:“我们需要描述这样的北京,需要这种风格的作品,相信你们能够写好。”
“这套书也是敞开式的,向所有无名的写作者敞开。”张莉说,“我们选编的作品当然是好作品,但我也相信,和这些作品一样好的作品,还藏在那些暂时没有拿起笔的作家的心里。”
分享会尾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表达了对北京文学书写的期待:“这套书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但它不是结束。希望有更多的作家继续书写新时代的北京故事,推动北京文学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下一篇:鹏华国防C净值上涨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