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沈阳晚报
开栏语
20世纪初叶,沈阳一批进步青年扛起救亡图存的责任,他们参与建党、建团,投身革命。他们是时代的播火者,点燃一个个追求共产主义信仰的火种,唤醒尚处水深火热中的沉睡的同胞,将革命之火燃遍辽沈大地。即日起,《沈阳晚报》人物志专版推出《播火者》系列报道,我们将整理史料,记录这些为沈阳地方党组织建立、发展立下不朽功勋的青年人的创举。
1925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沈阳的第一个地方组织——中共奉天支部成立,从此,沈阳人民开始走上通往光明的大道。中共奉天支部的第一任支部书记就是任国桢。
人物简介
任国桢,原名任鸿锡,曾用名任国藩,化名刘子厚,1898年生,辽宁丹东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9月初任中共奉天支部书记,1927年3月任奉天特别支部书记,1927年6月任奉天市委书记。1931年11月13日壮烈牺牲。
成立中共奉天支部
1918年秋,任国桢怀着满腔爱国热情考入北京大学俄文系。1919年5月4日,和北京大学学生一起走上街头,愤怒声讨帝国主义的霸权行径,反对当局的卖国行为,并参加了围攻曹汝霖住宅,痛打章宗祥的斗争。当局逮捕了大批爱国学生,任国桢也在其中。6月5日,全国各地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五四运动发展成全国性的爱国运动。反动当局慑于压力,被迫释放了学生。此后,任国桢开始思索如何救国救民,潜心研究俄国十月革命,信仰马克思主义。1924年秋,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5年春,任国桢受中共北方区委派遣,到奉天(今沈阳)建立地方党组织。他到奉天后,寄居在大南门里的文华阁纸庄。他经常在奉天基督教青年会看书看报,与在青年会工作的苏子元、阎宝航等进步青年建立了友谊,利用“星期三会”广泛接触青年,为奉天创建党团组织、开展革命斗争打下基础。
“五卅”惨案消息传到奉天后,任国桢按照党的指示,组织了“六十”运动。这次运动后,当局提前放暑假,以此来瓦解学生的革命运动。针对敌人的阴谋,任国桢决定在奉天基督教青年会开办“暑期学校”,进行马列主义的宣传和研究,并亲自任教,讲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系统介绍社会发展史。暑期学校结束后,任国桢和吴晓天又把思想进步的学员组织起来,成立了“同志会”。经过一段时间教育培养,陆续吸收了一些青年入团入党。
中国共产党在沈阳的第一个地方组织——中共奉天支部于1925年9月正式成立,支部书记为任国桢。
领导制麻株式会社罢工
1925年9月末,任国桢调哈尔滨任《东北早报》编辑,12月末因参加郭松龄反奉活动被军阀当局逮捕。1926年11月,任国桢获释,按照党组织的指示回到奉天。
1927年3月,任国桢重新组建中共奉天特别支部,并任特支书记。1927年6月间,中共奉天特别支部改为中共奉天市委,任国桢任市委书记。1927年5月,任国桢和组织委员杨志云推动并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奉天制麻株式会社工人罢工斗争。
罢工的第三天,任国桢派杨志云与工人代表谈话,对如何进行罢工具体指导。罢工发动后,日本资本家将住大棚的独身工人赶出,任国桢和杨志云提议开展募捐,安排独身工人食宿,救济困难工人。
任国桢在组织领导制麻株式会社罢工斗争的同时,还拟定了把罢工斗争扩大到其他日本企业的计划。厂方最终答应了工人的条件,并释放了被逮捕的罢工领袖。这次工人罢工坚持了27天,是奉天党组织首次领导的工人罢工,在奉天地区产生了很大影响。
狱中斗争坚贞不屈
中共奉天市委成立时,任国桢、杨志云正在铁西的一些工厂中活动,秘密发动和组织满蒙毛织株式会社、大连机械制作所奉天支店等几家日本工厂的工人进行联合大罢工。他们的活动引起了日本警察的注意。1927年6月29日傍晚,杨志云、任国桢先后被捕。
敌人为了弄清任国桢的真正身份,多次对他审讯、严刑拷打,结果仍是一无所获。日本警察署拿不到证据,只好将他转交给奉天商埠警察局,后关押在奉天第一监狱。1928年6月,“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宣布特赦政治犯,任国桢、杨志云才获释出狱。
任国桢先回家乡养病,8月与中共满洲省委取得联系后,返回奉天。9月,他被派往哈尔滨,任中共哈尔滨县委书记,此后任满洲省委委员、候补常委、哈尔滨市委书记、满洲省委临时常委等职。
1929年秋末,任国桢被派往上海,到中央干部训练班学习,此后任山东临时省委书记、山东省委书记兼组织部长、北平市委书记、唐山市委书记。
九一八事变后,任国桢受中共河北省委派遣,以河北省委特派员身份前往太原,整顿和发展山西党组织,开展抗日斗争。1931年10月21日,任国桢在山西特委秘书处驻地召开秘密会议时,被警察逮捕入狱,1931年11月13日英勇就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把任国桢的遗骨安葬在太原双塔革命烈士陵园。家乡人民为纪念他,把丹东市102路公交车人民桥总站至帽盔山下的一条街命名为“国桢路”。
沈阳晚报、沈阳发布客户端
记者 周贤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