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近日在天津举办的第十六届夏季达沃斯论坛期间,香港科技大学教授、经济学家金刻羽接受了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专访。
金刻羽是达沃斯论坛上最熟悉的中国面孔之一。每年的瑞士达沃斯年会和在中国举办的夏季达沃斯,金刻羽都会在聚焦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场次上,与各国嘉宾共同探讨经济发展的趋势与挑战,观点常常受到国际媒体瞩目。今年的夏季达沃斯,金刻羽如约而至,她所在的机构则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换成了香港科技大学。
接受专访时,金刻羽表示,特朗普的关税战更多出于政治动机,经济上对美国几乎没有好处。国际上普遍认为这次贸易战中国打得非常漂亮。凭借独一无二的优势,中国在各领域科技创新的突破将会成为一种常态,但以有力政策继续稳定经济,振兴消费和投资意愿仍至关重要。
达沃斯的合作之声在西方已很少听到
北京日报客户端:您每年都参加瑞士达沃斯和夏季达沃斯。在您看来,这一论坛的魅力何在?
金刻羽:达沃斯仍然是一个代表全球化的平台,参与者都希望全球能够合作共赢,大国之间仍然很重视合作与发展,这种声音在西方其实已经很少听到。西方媒体总是喜欢报道消极内容,刻画尖锐关系,对他们来说更有意思。但实际上,我们需要更多合作的声音,也需要一个平台来理性地阐述为什么大家还是需要合作。过去40年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和科技突破,都是在40年的和平时期展开合作背景下发生的。
北京日报客户端:作为一位海外学者,您每年回国参会,能感受到怎样的变化?
金刻羽:因为我每年有三四个月都在国内,所以对我来说变化是循序渐进的。但近期创新的生态还是非常引人注目,也让我们非常自豪。我们当前的挑战与机遇都在于怎样把经济和科技融合在一起,更好的经济环境情况会带来更大的科技突破。
但也要意识到,中国将会在国际关系方面遭遇挑战。虽然现在最受关注的是中美贸易问题,但如果我们在很多行业都持续占据主导地位,可能会引来其他一些矛盾。在强调效率的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国际和谐。
特朗普更关注经济?现在下结论尚早
北京日报客户端:特朗普“对等关税”的90天缓冲期就要到了。他为什么要发起关税战?
金刻羽:特朗普的关税表面上是想减少不平衡的贸易关系,但实际上还有很大的政治动力。
从数据看,受到关税保护最多的地区正好是特朗普的选举票仓,政治是很重要的考虑。至于经济上会不会给美国带来一些好处,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是否定的。特朗普所谓的“关税收入”等,也都不是真正理性的考虑。
当然,特朗普希望把制造业带回美国。如果是从安全角度考虑,比如制药或其他关键制造业,还可以理解。但美国人真的想从事这些低端制造业吗?大部分人并非如此。从2018年的经验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贸易战对美国的伤害。比如钢铁行业虽然增加了几万就业,但关税对整个钢铁行业上下游就业造成了巨大冲击,整体上并没有给美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北京日报客户端:接下来90天缓冲期满之后,可能会发生什么?
金刻羽:我觉得他们在摇摆,要看特朗普的顾问谁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如果是财政部长之类的,美国可能会以更理性的态度来对待关税。
但我想说的是,不管90天期满后会怎么样,全球对美国的信任都正在发生趋势性的变化,美国在全球的地位和作用也已经有了质的改变,不可能再回到过去了。
北京日报客户端:您怎么评价中国在美国贸易战中的表现?接下来中国应该如何应对美国的进一步出招?
金刻羽:我在国外跟很多人讨论,大家都一致认为中国这次贸易战打得非常漂亮,非常有节奏,并经过了深度思考。在此之前,我们有5年的准备,特朗普按理说也有5年的准备,但实际上他的措施显得缺少准备。
中国要求美国在谈判中要“对等”,始终着眼于实现互利共赢,而不是把经贸问题政治化,比如不能一方牺牲太多,都表达得非常清楚。
虽然现在保留的关税税率仍较高,但比145%的税率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其中有一部分也由美国承担,实际上的关税并没有那么高。
北京日报客户端:在特朗普再次上台后,有观点认为他更关注经济议题,较少关注地缘政治问题,中美关系可能有更多缓和的空间,您是否认同?
金刻羽:对特朗普来说,中国还是最重要的一个国家,只是他们考虑的角度可能与前任拜登政府不一样。美国两党在对华政策方面的共识是不会改变的。
特朗普的贸易政策希望联合所有国家一起对中国加征关税,最终还是有专门针对中国的可能。当然,中东等诸多不稳定因素可能会打乱特朗普的计划,但如果现在就判断特朗普只关注经济,相比拜登政府对中国更有利,还不能这么早下结论,仍然需要观察。
5%目标可行,但仍须增强信心振兴消费
北京日报客户端:您怎么看待中国经济的前景?内外部压力之下,中国经济怎样实现“突围”?
金刻羽:我们首先要区分宏观和微观的不同表现,不要把二者混淆在一起。经济与科技创新也不是完全统一的。
宏观层面上,5%的增长速度是可行的。出口还是比较强,财政政策在新基建等方面都能够给力。但微观层面,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信心问题,以及私营部门的消费和投资问题。政策有一定的作用,我们希望能看到更多更给力的政策,但关键在于政策能不能催生内部循环的动力,使政策的作用可以延续和维持。
中国已经向全世界展现出了我们科技创新的力量,DeepSeek真的震惊了全球。我跟很多外国人说,如果来到中国多看看,会发现创新领域的趋势非常好,尤其是美国给中国加压以后,创新突破的速度更快了。全球历史上很多科技进步都不是在最舒服的时候发生的,而是发生在紧张和危机的时刻。美国实际上间接帮助了中国更快地获得科技成果。
但经济和金融对科技的辅助作用也至关重要。只靠科技的力量,没有经济和金融的支持是不够的,我们一定要把重点放在继续稳定经济,振兴消费和投资的意愿。
北京日报客户端:DeepSeek这样的创新突破,接下来会成为常态吗?
金刻羽:DeepSeek只是一个开始。我们的模式在全球是独一无二的,是“尖端科技+规模+制造”。美国在制造业方面存在短板,欧洲缺少规模和尖端科技。以机器人为例,需要兼具科技和制造业两方面的实力。美国在尖端科技方面依然占据领先地位,但创新的实现还需要生产力的支撑,把科技成果扩散到全部经济主体上。
中国具备非常大的优势,未来凭借规模和创新推动成本大幅下降,在AI、半导体、机器人和云端等领域的创新突破会成为新的常态。
老龄化并不是我们最重要的挑战
北京日报客户端:您也关注人口老龄化问题,能请您谈谈么?
金刻羽:我认为老龄化不是我们最重要的挑战和最重要的长期挑战。在科技演变如此迅速的情况下,我们现在应该考虑的是未来的就业方向和就业结构,而不是人口太少。
实际上人口少现在已经不是一个劣势了。如果看最新的研究,会发现1990年以后老龄化的国家恰好也是更富有的国家,因为他们更多地应用了科技的力量,而1990年之前是相反的。老龄化的确会给整个经济带来很大压力,但这不是我们面对的最关键的问题。我们还有几亿人口在城市之外,他们的教育、就业与科技的关联度,以及他们的消费,其中潜力都可以大胆地去开发。
我们的制造业现在有很多岗位还是空着的,有很多机会,但问题是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年轻人不愿去从事这些岗位。比人口老龄化更重要的问题是教育水平跟我们需要的技术发展水平的错配。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者: 严圣淼